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28 (2021) 05-072-02
摘要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足球运动种类繁多,校园足球是足球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日两国校园足球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校园足球发展
1.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与中国足球,国家对校园足球发展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扶持校园足球和青训。
1.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据统计,2020年,我国有足球特色学校超过2万所,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超过3000万人。高校方面,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有77所,招收学生491人。但随着校园足球的火爆,很多问题也随之浮现,比如社会上青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校园内教练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大学与中国足球,训练、保障、招生、比赛不够正规化、规范化;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因足球和学业产生矛盾等,这些问题都是校园足球面临的现实问题。
2.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
现行教练员等级培训体系分为专业级(PRO)、A级、B级、C级、D级、E级五个等级。D级和E级为中国特有,由中国足协和亚足联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五个级别的课程必须从最低的E级开始,不能跨级。亚足联要求持证教练员不断更新知识,跟上世界足球发展的步伐,并规定:专业级证书有效期为2年;C至A级证书有效期为4年;E、D级证书有效期为4年;持有教练员证书的教练员在有效期内如不参加继续培训或不参加上一等级的培训课程,证书将失效。
根据中国足协提供的数字,截至2017年,中国足协共有D级教练员27745人,C级教练员9983人,B级教练员2027人,A级教练员899人,专业级教练员142人。
3.中国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我国青少年足球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另一类是中国足协组织的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这两大体系互不相通,也导致各自为政,不利于青少年球员的长远发展。从校园足球出身的球员,如果没有特殊的机会,根本就没有机会在更高的水平上踢球,而从俱乐部青训出来的球员,除了足球之外,也很少具备其他的知识或技能。
如今,中国足协组织的青超联赛已逐步完善,联赛覆盖U13-U19年龄段,2018年共举办了4场青少年足球比赛。(1)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举办,结合青少年队冬训,设U13、U14、U15、U16、U17、U19六个比赛年龄段。(2)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于每年3月至11月举办,分为大区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设U13、U14、U15、U17、U19五个比赛年龄段(其中U15、U17、U19分别由初中、高中、大学生校园足球优胜队选拔产生)。 U13、U14、U15、U17组在地区赛阶段进行地区主客场比赛(全国分为6个大区),U19组分为A组和B组,每组18支球队进行全国主客场比赛。 (3)青少年中国足协杯赛将于4月和10月分两个阶段举行,共设U13、U14、U15、U16、U17、U19六个比赛年龄段。 (4)全国青少年冠军杯赛由中国足协相应年龄段国家精英球员选拔队、全国冠军赛、青超赛和青足杯赛冠军队、校园足球联赛冠军队参赛,共设U13、U14、U15、U17、U19五个比赛年龄段。
校园足球比赛多采用集中赛制,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每年10月至次年7月举行,分为省赛、大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高中男子组大区赛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大区;高中女子组、初中男子组分南、北大区;初中女子组不分大区,由省教育部门根据省赛成绩选派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高校组分为高水平组、校园组、高职组三个组别。高水平组又分为中超冠军联赛和冠军联赛两个级别。中超冠军联赛和冠军联赛将实行升降级制。
4. 中国青少年球员的培养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不断明晰和细化,即由最初的中小学→体校→省市专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以职业俱乐部为主导的竞赛和训练管理体系,以及以俱乐部和足球学校为主体的市场化训练体系。由于职业足球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体系,难以有资金和资源投入青少年足球,导致原有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逐渐萎缩,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青少年足球人口的不断下降。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型,主要由教育系统主导的校园足球、体育系统主导的竞技足球、市场主导的足球训练中心三部分组成。
2. 日本校园足球
日本青少年校园足球始于1978年,当年日本足协正式将足球列为小学体育教学科目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后不断借鉴国际领先的青训方式中国大学与中国足球,融入本土足球文化。
1.日本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日本认为,开展足球课程,既能培养孩子兴趣,又能提高专注力,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足球运动员,而在于锻炼身体素质、快乐教育、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日本足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即从校园足球中选拔优秀运动员,国家提供教练员进行集中训练,为日本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15年,日本注册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人数为81.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0.64%,而同期中国仅为21.8万人。在日本,校园足球活动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存在,按照日本“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进行划分。
2. 日本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
日本对教练员执教资质有着严格的审查程序。日本的“教练员资格制度”分为儿童级、C/D级、B级、A级、S级五个等级。针对每个等级,日本足协都会定期开设教练员培训班,任何人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参加培训,获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儿童级主要针对10岁以下儿童,C/D级主要针对12岁以下儿童,B级以上可以执教初中、高中年龄段的球队。职业俱乐部一线主教练、国家队主教练必须具备S级教练员资格,一线助理教练、二线主教练必须具备A级及以上教练员资格。正是通过“教练员资格覆盖”,日本大大提高了参与“校园足球”教育的教练员的质量和数量。
根据日本足协官网公布的数据,2015年,日本共有各级足球教练76539人,其中S级教练411人,A级教练1363人,B级教练4006人,C级教练28701人,D级教练42055人。2011年的数据显示,当时日本有5.8万多名专门从事青训的D级和C级教练。
3.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在日本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每年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各类校园足球比赛,参与人数达10万人。据统计,日本每位小球员一年要参加50场比赛,获得实战经验。日本每年举办U12“全日本青少年足球大会”和U13-U15年龄段“全日本中学生足球大会”,通过县内一系列选拔赛决出最终冠军,再由冠军队代表该县参加全国比赛。U15-U18年龄段的学生球员参加“全日本高中足球联赛”。
高中组比赛包括全国足球锦标赛、全国锦标赛俱乐部、全国高中锦标赛和全运会;初中组比赛包括U13-U14联赛、全国足球锦标赛、俱乐部锦标赛、全国初中锦标赛、全运会和全国俱乐部比赛。
(四)日本青少年球员的训练
日本早已意识到形成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的重要性,他们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体特征,将足球训练分为四个时期,其中6~9岁为启蒙期,10~15岁为基础技战术学习与实战的过渡期,16~17岁为实战期,18~21岁为成熟期。日本建立了“小学足球→初中足球→高中足球→大学足球”完整的赛事衔接体系,完整的校园联赛体系可以贯穿小学到大学,实现与职业联赛的融合互动。尤其是U12、U15、U18青少年联赛,为校园足球运动员和职业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呈现了多向的选拔路径。日本学生的足球生涯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第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学校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 第二个分水岭是高中联赛,这也是职业足球的分水岭,根据在高中联赛中的表现,没有潜力的学生流向重点大学或者直接就业,在大学时期达到职业运动员水平的也可以流向职业足球。
由上可见,“普及、培养、强化+教练”三位一体的体系是日本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物质基础。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比中日校园足球的差异不难发现我国校园足球起步相对较晚,在规则条例、竞赛组织、参赛队伍、注册球员、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参考:
[1] 龚博,陶然成,董忠明.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1(01): 61-67.
[2]项和平,许金山.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05):90-94.
[3]楼晓斌.中外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比较研究[J].体育时空,2017(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