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制度预期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强场地设施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广东省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法规,会同省住建、教育、国土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在全国率先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以及城市高架桥底、人防工程等空间建设足球场地和体育场地设施。同时,提升土地使用政策立法效力,将相关规定纳入《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在地方法规中规定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地方。 配合《意见》实施,当地已牵头推出《广东省体育设施空间规划(2020-2035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足球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19-2030年)》已编制完成足球场地设施用地,将于下月颁布实施。描绘出一幅健身步道衔接万里绿道、串联幸福绿道、贯穿千年古道的全民健身“多径融合”新画卷。
创新工作机制打造治理结构
地方以“体育+”为工作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治理格局。建立了由省政府牵头、31个省级部门为联席单位的省级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五年来,广东贯彻“大体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住建、自然资源、教育、文化、旅游等16个省级部门职能优势,创造性地举办了南粤古驿道定向赛和2019定向世界杯系列赛事。赛事盘活利用古驿道、古村落、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开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人文资源,对接撬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推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共筑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改善民生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当地着力扩大和完善场馆设施网络,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便捷、科学、文明健身需求。
积极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确、触手可及的“一主两辅”场馆设施网络体系,率先试水全国首条多功能健身路径、首批全民健身广场、首条绿道、首家社区体育公园、首个活化古驿道文化遗产体育案例(南粤古驿道定向赛)“五个第一”,广泛利用“金边银角”、就近设施“零距离”(社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健身步道绿道、笼式足球场等),打通公共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积极打造广东三个“十大”品牌赛事体系。全省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全年运行,形成乡镇、县区、市“周活动、月赛”的生动局面,呈现出“一城一品、一城多品、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独特氛围。县级以上体育部门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5000余场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要求,在做好联防联控基础上,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特点,各地广泛推广居家健身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赛事,不断探索群团工作新路子。
激发社会力量释放服务潜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场馆设施。社会建设模式逐步成型,多元化供给主体和供给产品不断涌现。佛山借举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之机,引入20亿社会资本建设NBA篮球馆和龙舟馆;江门引入10亿社会资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深圳引入2000万社会资本,将闲置多年的度假娱乐城改造成20多万平方米的多功能足球运动公园。《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足球场地设施用地,标志着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或参与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商业性体育设施;引导旅游景区、度假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的法律义务确立。完成体育社会组织行政脱钩,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综合能力建设。 制定完善新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产权归属。出台《广东省体育局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暂行办法》,不断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制定《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管理规定》,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场馆设施、健身指导、赛事表演等服务工作的组织力和创造力。(转载自《中国体育报》10月27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