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松应邀来昭通进行民俗比赛。 李晓波(右一)担任他的助理教练篮球简单战术,甚至亲自上阵。 那一年他46岁。
离开昭通的那天下午,我就在欣赏这家又名宽窄巷子的客栈浓浓的小资气息。 没想到意外遭遇了“圈子战术”。
一位叔叔突然插了进来,在我对面坐下,热情地说:“苏老师,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是李晓波,我创造了‘画圈诀’。”
其实他话还没说完,我就想起来了,因为我在大山堡发的摄影微博下,有一个云南粉丝留言,说我们昭通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李晓波,他有一个“画圈战术”。 ”
我对李晓波的名字很陌生,但对“画圈战术”印象太深刻了。 大约20年前,也就是我大学毕业几年后篮球简单战术,我为《中国体育报》撰写有关篮球的文章,并只当过一两年的电视解说员。 我经常收到粉丝的来信。 其中一封信很厚,打开了几十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圆珠笔手写,还画了很多战术图,读得我头晕目眩。 信的主题是:我发明了一种“画圈战术”。 如果我们的国家队能够发挥作用的话,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一支强队。 希望你能帮我推荐给篮协和国家队。
一般来说,读者来信都是关于提交文章、索要签名、球衣或讨论 NBA 问题。 这封信与众不同,而且很厚。 虽然我不认为他提到的“循环战术”能够拯救世界,但我很长时间没有处理掉它,并把它放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圈子战术”又出现在我的面前。
李晓波(右二)带来了电脑、专着和宣传资料,在客栈里向我介绍了他的“画圈战术”。
20年坚持“画圈”
李晓波认为“绕圈战术”能拯救中国男篮
李晓波纠正了我。 21年前,也就是1995年,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印象很深,因为那一年他想出了“画圈法”。
21年后篮球简单战术,他仍在研究他的“画圈战术”。 2011年,李晓波自费出版了《画圆战术》一书。 当时他的研究成果有30万字,现在已经积累了80万字。
李晓波身材矮小,瘦削,说话声音洪亮。 他滔滔不绝,从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讲哲学的辩证法,然后讲为什么要提出“画圈诀”。 经过这么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经在云南的基层比赛中得到了尝试和检验。 随后宫鲁鸣、阿江、孙瑞云等篮球名宿都对“圈子战术”给予了肯定,最终对解决中国篮球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思路清晰,充满激情。 如果不是我主动插话,那天晚上我可能就上不了飞机了。 。
后来我了解到,作为云南省昭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现任昭通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画圈战术”的著名设计者,李晓波也是一位公开演讲大师,写过《快乐面试》一书。
可想而知,他是多么希望“圈子战术”能够得到篮球界的认可、接受和推广。 他跑到海埂看宫鲁鸣,拉着他介绍,一口气从中午聊到下午三点。 孙瑞云去云南执教女篮,他跑到曲靖看她。 他给远在宁波的阿提江发了大量的资料,希望得到这位名帅的意见。 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这些教练明白他所说的“圈战术”是什么,对中国篮球意味着什么。
我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了21年前那封信的主要内容:“圈战术”讲究大局,无球跑动,无球掩护,放弃中锋位置,所有机会都出现在跑动中。和覆盖。 ; “圆圈战术”非常适合身体和力量不占优势但擅长投篮的中国球员。
李晓波的“绕圈战术”是五个人以弧线反复跑动和掩护。
他说:我为什么会想出“画圈战术”呢? 当时我们在昭通市举行比赛,教练强调基本配合,但队员们不明白教练的意图,跑不动,配合不起来。 我回去想了整整一个月,想出了“画圈诀”。 此法简单实用,不需要死记硬背。
李晓波表示,中国球员一场比赛能有五六次助攻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采用“圈圈战术”,一场比赛有超过20次助攻,因为都是配合得分。
他身高1.65米,在云南师范大学打球时打控卫。 被誉为“昭通魔术师”。
“圈子战术”有这么神奇吗?
这在业余篮球中非常有效,但在职业篮球中却很难验证。
在一个多小时的高密度介绍中,希望能尽快理清自己的理解。 据李老师介绍,“圈诀”既简单又神奇。 如果我们的国家队能早点使用的话,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至于无法击败委内瑞拉队。
但为什么宫导跟他商量了,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他却还是输给了委内瑞拉队呢? 龚指导评价:“圈战术”将哲学思想融入到篮球战术体系中,赋予进攻连贯、多点、多变的优势。 它确实有很多优点。
李晓波比我大3岁,研究篮球理论30多年。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已经50多岁了,仍然对研究充满热情。 但“圈子战术”却诞生于20多年前。 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他说:有一次张云松受邀参加一个活动,指导当地一支业余队的一场比赛。 他担任张的助手,也担任控球后卫。 短时间内,大家都学会了“画圈战术”,然后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那一年他46岁。
在他的《画圈战术》一书中,有十多个实战实例,讲述如何通过“画圈战术”在各种地方比赛中获胜,将技术平庸的选手揉成一个整体,击败对手。
他的战术在球队中非常突出,每个人都在跑,不是乱跑,而是沿着两个相交的圆圈的轨迹跑。 我看过他设计的教学视频。 从三人跑,到四人跑,再到五人跑,并不复杂,但在本土比赛中确实非常有效。
他说:过去中国篮球只有基本的配合,没有固定的配合; 2004年中国队邀请哈里斯时,大徐当时感叹中国篮球终于有了固定的配合; 而我的“圆圈战术”是固定配合。 中国队早了近10年。 (我问大徐,他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他可能是误会了。)
李晓波已经50多岁了,依然活跃在赛场上。
李老师来这里是想讲述他的所有辛苦,但我不会只是说几句敷衍的话,夸奖他,而是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职业球队从来没有用过“圈战术”来打球?
我告诉他我的看法:“圈圈战术”确实可以让技术平庸的球队通过整体跑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实力,但是这在业余篮球场上可能有用,因为大家的身高、技术都差不多,而且内线球员也都差不多。不突出; 在职业比赛层面,选手的能力完全不同,最终还是取决于选手。
我的另一个感悟是:“画圈战术”的基本思想其实可以在很多固定战术中看到,但是不同球队和教练的固定战术都是根据球队球员的特点来设计的,而“画圈战术”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普遍意义。 在业余足球中,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但战术意识差; 在专业团队中,情况就不同了。 球星个人能力突出,必然在进攻和防守上有特殊的设计。
“画圈战术”就像“平民科普”
篮球场这样的“科普”越多越好
我知道如果我这样评论,李先生会感到失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否认他的研究和成就。 看着他充满热情和期待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日以继夜地攻克数学或物理难题的民间科学爱好者。
李晓波是篮球场上的“人民科普”。
“民间科学”这个词最近被一些网络事件给糟蹋了,比如方舟子或者张绍刚对一些“民间科学”的全盘否定和嘲讽。 《逻辑思维》还用节目介绍了“科学冷漠”,即那些对科学体系一无所知、梦想解决科学家难以克服的问题的“平民”。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科学爱好者受到高度尊重。 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走向极端,声称自己发明、发现或征服了某些东西,但少数极端的“平民科学家”背后却是成千上万的普通科学爱好者,他们的兴趣和努力必须得到肯定和支持。
篮球场上这样的“民科”太少了。 每个人都打篮球,只是玩,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规则。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李晓波这个研究战术、出版书籍、博客文章约80万字的“篮球人”。 而且,他的“圈战术”多次被证明在业余球场上非常管用。
云南的明星寥寥无几。 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杨伯勇。 红河州建水县人。 后来担任国家女篮主教练,并出任国家体委篮球司司长。 李晓波是来自云南的篮球奇才。 他的奇迹不是他的“画圈战术”,而是他对篮球的热情。 他看似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人,但他却很实际。 可以看到他用“画圈战术”赢了那么多比赛,并从比赛中提炼出自己的思路。
李晓波并不奇怪。 他喜欢马刺,因为他崇尚团队理念,这和无数马刺球迷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篮球的根本问题是打篮球的人少。 这个“篮球运动员”指的是有训练、有套路、有技巧的人,而不是平时锻炼身体、打球的人。 如果有更多的人会打比赛,打出高水平的比赛,在比赛中思考,最终脱颖而出,中国篮球的水平就会上升。
那么在民间,像李晓波这样的“篮球人”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