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的座位数从“8”减少到“0.8”
和平区是天津几个区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剪纸风格独特的区之一,这里的一景一景都能透露出历史的痕迹,这里的学校也以“老、小、散”著称。位于和平区南京路的耀华小学,几经更名、几经搬迁,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一栋教学楼后面,只有一块跑道不足200米的操场供学生开展活动,这里人均活动面积只能达到2.4平方米,却已经是全区第二大的小学。
据记者了解,天津市对中小学生活动场地面积的要求是生均8平方米。但在记者走访的几所小学中,拥有200米跑道的操场几乎成了学校的奢侈品。其中规模最小的和平区中心小学,生均活动场地仅能勉强达到0.8平方米。整个校园里怎样画小学篮球场地,除了教学楼怎样画小学篮球场地,唯一能称之为运动场的,就是看似规整的篮球场。如果按照正常学校体育课间休息时间布置,场地难免会人满为患,但记者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游泳操、呼啦圈、轮滑……在小小的操场里,孩子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操场的大小并没有影响他们运动的快乐心情。孩子们被安全地分配到各自的区域,或奔跑或跳跃,活泼而不乱,有序而不拘束。即使是小小的场地,也能让孩子们沉浸在运动的乐趣中。
“歇驴不歇磨”解决场地问题
“孩子一个星期不上体育课,心里就难受。”耀华小学体育老师吴晨光说,虽然场地达不到标准要求怎样画小学篮球场地,但孩子们运动的积极性却极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求,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难题。“以前,一个孩子一周只能锻炼两三次。”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告诉记者,为解决学校场地问题,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42亿元,对28所中小学全部布局进行调整,有的异地改建,有的由小变大,有的由分散变集中。中学的场地和设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一些小学还按年级划分了分区,现在的场地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锻炼身体。
除了日常锻炼时间,为了满足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和运动量,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安排、场地安排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调整学生活动。“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就叫歇驴不歇磨”。张素华说,从早上第一节课到下午放学,这些小操场上总有学生在锻炼,场地也从不闲着,所以学生在操场上安排得很科学、很充分。在课程安排方面,张素华说,每天有体育课的班级,学生的锻炼时间可以落实在每天7节课内,没有体育课的班级,锻炼时间会放在课后大休息时间。
为了保证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得到身体成长所需的运动量,各校都采取了新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得到足够的运动量。例如,耀华小学利用耀华中学游泳池的便利条件,开展特色游泳课程。活动结束后,各校还会对孩子们的脉搏等身体机能进行随机测试,以保证孩子们运动的质量。
(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