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5日,中国队的金牌数已突破170枚,位居金牌榜第一位。
讲台上,有不少来自广东高校的学生。
赛艇比赛中,华南师范大学3名学生连续夺得两枚金牌;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沈双梅与队友鲁诗雨夺得女子双人双桨冠军。新华社
在游泳比赛中,深圳大学11名学生运动员荣获5枚金牌;
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暨南大学陈冠锋、闫海滨和队友一起夺得冠军。
亚运会之外,广东高校也培养出不少冠军。
夺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总决赛冠军的广东工业大学男篮,以及曾就读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世界青少年乒乓球顶级赛事大满贯选手樊振东。
杭州亚运会田径比赛结束后,中国奥委会举行了奥运奖牌颁发仪式。暨南大学教授苏炳添等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获得铜牌。这枚铜牌意义非凡,这是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奖牌。
吴志强、苏炳添、谢震业、唐星强(从左至右)在颁奖仪式上合影。新华社
广东高校培养冠军的秘诀是什么?
广东高校冠军
亚运会金牌争夺赛首个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沈双梅、倪旭林、聂义德在赛艇比赛中夺得两枚金牌。
亚运游泳赛道另一边,深圳大学学生程宇杰、吴庆峰、杨俊轩与队友在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夺得金牌。杨俊轩、程宇杰(预赛)与队友分别获得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并打破中国队保持的亚洲纪录。经过6天的激烈角逐,深圳大学子共斩获5金3银3铜。
程玉洁、吴青峰、杨俊轩和队友张雨霏在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夺得金牌。新华社
亚运会田径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国队夺得金牌,苏炳添速度研究训练中心陈冠锋和暨南大学学生闫海滨分别担任第一、第三名。
此外,在乒乓球赛场上表现亮眼的孙颖莎也是深圳大学乒超俱乐部的成员。
在激烈竞争的赛场上,面对强劲的对手,广东大学生球员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
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来自广东高校的26名运动员共夺得16枚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
在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全国总决赛中,广东工业大学以87:83击败清华大学,夺得全国总决赛冠军。
广东工业大学代表队夺冠后庆祝。新华社
在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暨南大学“短跑双星”闫海斌、邓新瑞惊艳亮相,分别以10秒24、10秒25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在2014年创造的10秒28的赛会纪录,并双双晋级决赛,分别获得冠亚军。
暨南大学的学生们在跳水项目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1年全国跳水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暨南学生陈艾森与搭档成功夺得男子双人十米台冠军;东京奥运会上,暨南大学硕士生谢思逸与搭档夺得冠军。
赛艇、短跑、游泳、篮球、乒乓球……在国内或国际的各大赛事中,广东大学生都在向冠军不断冲锋。
登上领奖台的秘诀
广东大学生多项赛事夺冠,背后有何秘诀?
首先广东大学生篮球联赛,有悠久的体育传统。
早在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暨南大学运动员就作为中国田径队队员,创造了中国田径队首次闯入奥运会决赛的历史。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暨南大学运动员在各类国际赛事和国内省级以上赛事中共夺得377枚金牌。2015年,暨南学生苏炳添成为首位在100米比赛中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2021年又创下亚洲纪录。
广东工业大学篮球队于1998年成立,25年来培养了杜锋、易建联、朱芳雨、周鹏等一大批篮球明星。
2016年,深圳大学开始与广东省乒乓球队合作,在国内首创“高校-专业队-赛事运营”乒乓球职业俱乐部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完整的乒乓球人才培养链条。
孙颖莎赛后庆祝。新华社
各校各具特色,广东高校纷纷组队争夺冠军。
“广东高校普遍注重提高体育竞技水平,配备了专业教练员和教师,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黄波说。
中山大学有4名奥运冠军担任体育教师,分别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冠军罗炜、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张洁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团体冠军杨伊琳、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焦刘洋。
东京奥运会后,郎平卸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加盟北师大珠海分校任教。亚洲“飞人”苏炳添也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老师。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校也纷纷引进专业运动员担任教师。
冠军培养冠军,一批高水平运动员实现了辉煌转型,并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学生。
近年来,广东高校还建立了一批专业平台和实训中心。
两年前,暨南大学与广东省体育局、中国田径协会联合成立了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速度能力研究重点实验室。
陈冠锋、谢震业、陈嘉鹏、闫海滨(从右至左)夺冠后庆祝。新华社
训练方法的系统研究成果在学生训练中也发挥了作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吉林大学两名学生打破苏炳添保持的男子100米纪录就是最好的例证。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配备了高科技的数据分析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设备,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表现。
以游泳研究为例,学院采用瑞典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实时监测运动员训练时的生理生化指标,教练团队根据这些数据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提升训练效果。
深圳大学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与专业乒乓球队合作,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与专业队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勤奋、拼搏也是广东大学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CUBAL全国总决赛上,面对夺得“三连冠”的强敌,广东工业大学男篮队员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拼”。荣获本场比赛MVP球员的陈国豪说:“我们的阵容、替补不如清华广东大学生篮球联赛,但场上每个人都在拼到最后。”
广东工业大学选手陈国豪(左)在决赛中。新华社
金牌背后的“广东力量”
体育冠军的不断涌现,与广东高校的“硬核”实力密不可分,也与广东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梅州是“足球之乡”,东莞石龙是“举重之乡”,台山、江门是“排球之乡”……这些响亮的招牌彰显着广东的体育传统。
十年来,广东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夺得160余个世界冠军,打破20余项世界纪录;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2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0多所,在训运动员5.1万名;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例达到40.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8平方米……
这些亮眼的数据,反映出广东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广东省体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体育基础广泛,这样的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竞争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黄波说。
2023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4决赛,广东足协一队战胜大连足协队。 李江文 摄
同时,“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广东省青少年分年龄段系列赛(U系列赛)等各类大学生赛事也为大学生冠军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创办于2014年,是目前广东省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强的青少年单项体育赛事。
通过这一赛事平台,一批优秀球员被省内各职业足球俱乐部选拔进入梯队,多名球员考入国内重点大学。
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以438.20分夺得冠军。新华社
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推动广东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2020年出台的《广东省建设体育强省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广州体育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体育院系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体育院系。
去年出台的《广东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重点培育1-2个体育学科,力争跻身全国前列;每3年举办一次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对接等。
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大力投入、敢于拼搏……相信,掌握夺冠“秘诀”,广东高校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体育人才,步入国际赛场广东大学生篮球联赛,站上最高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