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篮球世界杯。 我们是主人。 作为东道主的意义不仅在于小组赛能有更好的抽签,更好地为主队吹哨,激发主场球迷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赛事为东道国提供了一个举国上下付出的机会。关注篮球。 机遇,因此推广篮球运动是世界杯的一项潜在任务。
但与其他运动不同的是,篮球在中国的情况很特殊——我敢说中国队能否在篮球世界杯上取得成功,对于中国人民是否热爱篮球并没有本质的影响,因为篮球在中国是如此受欢迎。 最大的贡献者从来都不是中国男篮,而是NBA、姚明和一位日本漫画家。
篮球与其他运动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最高级别赛事既不是世界杯,也不是奥运会。 国际篮球虽然正在崛起,但整体上只能代表一极力量。 篮球的最高殿堂一直在NBA,无论竞技性如何。 NBA无论是水平、商业发展还是比赛本身的乐趣都领先,绝对不是中国篮球通过努力能够接近的。 这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国产游戏与进口游戏、甚至西甲与英超完全不同。 欧冠碾压中超也不同——欧洲足球联赛是半夜直播,而NBA直播,更容易获得稳定的球迷。
姚明为篮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无论是在NBA还是在FIBA,姚明都是我们的骄傲。 但仅从篮球推广的角度来看,大姚在NBA的成功对其起到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在国际赛场上。 除了NBA的水平较高之外,NBA半年以上的连续性也是一个优势——奥运会每4年才举办一次。
在国内,篮球迷和中国篮球迷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很多平日里只关心NBA的篮球迷,可能在篮球世界杯之前并不知道中国篮球到底是怎样的。 对他们来说,关注中国篮球和世界杯期间只热爱足球没有什么不同——嗯,是有区别的。 篮球迷至少有一个特定的主队可以支持,而足球迷则必须暂时选球。 该队是主队。
那么篮球世界杯到底在宣传什么呢?
不是篮球本身,而是中国篮球——包括中国男篮,以及中国男篮背后的整个中国篮球产业。 篮球世界杯不是推销新产品,而是推销国货。 它想告诉中国所有热爱篮球的观众,我们自己的篮球正在走向世界,我们的改革正在取得成果,我们的联赛可以为国家队带来卓越的表现。 各位达人,有时间就来看看我们吧。 篮球不仅仅是NBA,更是我们自己的篮球。
然后我们把一切都搞砸了——是的,一切都搞砸了。
昨天,不断有人问起这块敲门砖,是否会对中国篮球的形象产生很大影响。 说实话,无论这件事最后如何评价,中国篮球的形象早已在这场比赛中消失了,我不在乎外国人怎么看我们——我只在乎中国球迷怎么看我们篮球。 我们把自己的基本功薄弱、纪律松散、球队建设理念落后、不良的比赛习惯和丑陋的观看体验展现给了千万国内篮球迷,并让这些画面展现在一场精心策划、高标准的直播中。极其受欢迎的事件被彻底铭刻在粉丝的脑海中。 很可能未来很多年,球迷们谈论中国篮球时,仍然会对这届世界杯留下不好的印象。
中国篮球劝退了一大批潜在用户。 对于行业来说,这就像在电子博览会上展示自己公司生产的手机,主办方花了很多钱——然后手机当场爆炸。
我真的很担心姚主席。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的体育商业化项目最终效果并不好。 中超这么多年了,中国足球越来越差了。 如果中国的篮球产业继续发展,如果中国男篮的水平不提高,还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如果纯粹从篮球迷的角度来看,你甚至可以说——有没有CBA又怎样? 如果中国男篮打得不好,那就和男足一样。 别再看了。 爱国主义有很多种形式,并不一定要靠篮球。 我们为乒乓球加油不也是一样吗? 我喜欢的是篮球。 我可以打球并观看 NBA 比赛。 这就够了。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看得太简单,或者从道德优越感的角度去否定一件很现实、很正常的事情——一旦看到“不纯”或者“变了”等词汇,一般都是类似的情况发生。
简而言之——它需要恰到好处。
中国篮球产业和中国男篮密切相关,但又不是一回事。 篮球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队的成绩有好处,但篮球产业本身也有作为一个产业最基本的价值:
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
解决就业;
产生税收;
一个行业只要是健康合法的,那么它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达不到提升中国男篮水平的目的,但你仍然不能否认行业本身的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CBA俱乐部根本不赚钱——是的,连中超俱乐部也不赚钱。 但别忘了,国内俱乐部给投资者冠名权。 你在NBA看不到休斯顿丰田火箭队。 国内俱乐部都有大公司的名字。 中超联赛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恒大就不用说了。 万达当年对足球的投资,对于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提升品牌知名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篮球和足球或许只是纯粹球迷心目中的一项运动。 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们就是“IP”,而且是具有永恒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落、潜力极其巨大的“IP”。 但显然体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远未成熟的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要再说一遍——我还是不在乎,我只在乎中国男篮能否在国际上取得成绩。 如果拿不出成绩,行业再繁荣,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我不是炼功人,我关心这些运动员有没有饭吃? 最极端的说法是,这样下去还不如解散,浪费纳税人的钱。
按理来说,如果不想浪费纳税人的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行业成熟起来,有能力产生自血——事实上,也是如此。 运动员的主要工资是俱乐部支付的,而不是国家队支付的,俱乐部的钱是赞助商投入的,这就是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有些人还不满意,认为与为国争光相比,钱是小事。 如果你花更多的钱来提高你的绩效,那也没关系。 目前业绩停滞甚至下滑的情况确实令人难以接受。
是的,没有人能够接受男篮目前的现状,但是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这种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首先是篮球人才资源储备问题。
有人说我们国家打篮球的人很多,至少比踢足球的人多得多。 据说篮球人口应该相当多——很少,因为业余和职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们只是有很多喜欢打篮球的人。 就是这样,有多少人想以篮球为职业呢?
其实国民对一个体育项目的热爱和这个项目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是完全不同的——爱打乒乓球的人有很多,但你以为我们国家乒乓球打得好是因为老人吗?楼下? 你能把他们带出去,到国外去杀外国人吗? 别搞笑了,先服务先别破坏规矩。
乒乓球爱好者再多,也不如篮球爱好者多。 然而,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乒乓球爱好者远多于接受过专业篮球训练的人。 不仅乒乓球的训练成本比篮球低,而且不易受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的乒乓球运动过去培养了大量的运动员。 那些没能成为国家队球员的运动员后来怎么样了? 答案是大量乒乓球教练在基层工作。 我们甚至有余力输出海外,但篮球的草根储备哪有?
简单来说,乒乓球和篮球的发展路径一定是不同的。 成本、意愿和客观条件不在一个层次,短期内不可能达到目标,甚至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学篮球的人少。 基层教练员水平不高,培养了一批基础差的运动员。 其中一些运动员成为下一波低级别教练。 如果如此循环下去,那么中国篮球将永远无法成功。
再说说体育与教育的分离。
为什么要进行CBA选秀? 我们需要给大学篮球人才提供晋升通道。 但客观地说,以目前大学篮球的水平,想要真正向美国大学这样的职业联赛输送大量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体育和教育已经分开这么多年了。 不是开通大学通道就能短时间内恢复的。 需要通过选秀进入CBA的CUBA球员继续保持良好的表现,并给高校带来积极的反馈。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给高中带来积极的反馈。 这需要一个过程,肯定会遇到阻力。 事实上,光是正反馈带来的投入,需求的增加和优秀教练资源的短缺,就足以让大学和高中头疼。
CBA选秀并不是中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进入健康模式的根本途径。 体育与教育分离造成的人才早期分流,并不是真正的篮球人数量不足的根本原因。 一切的根源,还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吸引力。 这个行业让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一个前景不明朗的行业。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这些年培养出来的球员普遍都是大个子? 我们的内线投篮比后卫更可靠吗? 按理说,中国身高1.90米左右的人比身高2.10米左右的人要多很多。 有了这么多样本,选拔人才不是更容易吗?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如果家庭遗传身高达到2米以上,尤其是2.1米时,父母在给孩子未来的就业方向时自然会倾向于篮球。 因此,2.1米是中国最容易发掘人才潜力的身高范围。 在这个高度,大部分最优秀的人才都能被发现。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高度的篮球家族,让内线拥有稳定的人才来源。
另一方面,身高在1.80米到1.90米之间的后卫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算正常身高。 一般家长不能认为孩子长到1.9米就一定要打篮球。 因此,这个身高区间的竞争看似更加激烈,但由于人才本身的选择较多,不可能做到最优选拔。
体育不同于所有其他学科。 这是一项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技能。 但是,如果你铁了心走这条路,就意味着你在文化课上的投入将会大大减少。 即使体育课不分开,在普通高中,在这种环境下,你用50%的时间练习体育,用50%的时间学习文化课。 在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环境下,你觉得你的孩子还能和那些每天早晚自习的普通学生竞争吗? 在“常规”道路上竞争?
好吧,我们是魔兽世界角斗士评分TM比国外服务器高的国家,别笑了。 只要你决定从事体育运动,最妥协的结果就是当一名体育生。 体育和教育是否分离,那是不可能的。 有一条“两边都可以选”、“学不了体育也可以转型”的路。 一旦进入高中年龄,你就必须做出决定,否则你将无法击败50%或100%。
所以如果想让父母下定决心让孩子学篮球,就得给孩子一个足够有保障的未来——如果我们普通的篮球运动员有足够的收入过上虽不奢侈但还算体面的生活,如果我们的体育产业丰富多彩,运动员除了打篮球之外,还可以在体育相关行业找到工作。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认为“不出名的人一般都做不好”“吃青春饭,不打球就什么都做不了”,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让孩子实现他篮球的愿望梦则完全不同。
是的,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投资篮球行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让这个行业的每个人都赚钱nba中国发展,而不是只有大明星赚钱。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打开成长渠道的根本动力。 ——但前提一定是你有足够的理由让资本投资篮球,而资本投资篮球的前提是“IP”做得好,有人愿意看。 我们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个行业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因为我们的水平确实不够好,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些人很困惑。 我国过去在各方面都比较落后。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后,各行各业正在迎头赶上。 仅在体育领域,产业规模与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全不符。 难道真的是因为中国人一直对体育不感兴趣吗?
不是这种情况。 中国人参与体育的热情一般,但从来不缺乏观看竞技性强的体育比赛的热情,而商业体育的主要市场来自于观众。 商业体育做得不好,是因为商业体育是一个没有保护壁垒的行业。 我不给你举制造业的例子,我给你举娱乐业的例子。
客观评价一下,我国娱乐产业的水平如何?
答案很差劲,先不说华语乐坛。 我们最能做的就是电影。 电影人努力了这么多年,票房也水涨船高,但还是拿不到奥斯卡。 26 年前,凯歌 (Veuve ) 荣获金棕榈奖。
问题是nba中国发展,虽然水平无法提高,但市场发展良好——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娱乐。 更重要的是,在娱乐领域,外部产品与我们竞争时,它们有天然的语言和文化劣势——虽然音乐无国界nba中国发展,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听懂歌词,所以中文歌曲永远是绝对主流。市场。 就电影而言,我们过去没能拍出好莱坞大片。 电视剧里也有韩剧、美剧。 但从题材上来说,他们有武侠片吗? 他们有古装片吗?
这是我们的优势。 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 娱乐业再差,也不会影响行业的繁荣。
反过来看体育——这玩意儿有真正差异的国际比赛,这很尴尬。 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带给观众。 除非我们踢少林足球,否则无论别人怎么踢,我们都只能这样踢。 不存在任何保护行业的壁垒。 除了国家队出去激发爱国热情,其他球迷也没什么可做的。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关注中国篮球的低水平,都会造成恶性循环——没人看=投入不够=无法形成足够有吸引力的产业=无法吸引草根人才=无法形成金字塔人才结构=持续低水平=依然没人看。
当然,篮球产业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最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竞争压力不足,顶尖人才不断崛起,进入利润空间。 缺乏动力,水平停滞不前。 个人主观意志对于水平的提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点我在微博上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但如果我们的篮球产业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仅仅依靠一两个有天赋、有上进心的球员来解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后续的人才仍然跟不上。 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篮球的成功之路真的……很漫长。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