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提供的存款协议。
不少社交平台上都出现了针对伊扎维德会员的“投诉”,表明这个健身品牌在各地存在以下问题:私人教练更换频繁、训练效果不理想、退款困难、流程繁琐。也有会员表示,曾遇到过易通伟德拖欠退款、扣除高价手续费的情况。
在全民健身的趋势下,去健身房办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都市白领的选择。与此同时,涉及预付卡购买和退款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
就在近日,不少消费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反映,在上海一扎威德店办理健身卡时遇到“诱导消费”和退款困难的情况。
目前,不少社交平台上都有针对伊扎维德会员的“投诉”,表明这个健身品牌在各地存在以下问题:私人教练频繁更换、训练效果不理想、退款困难、流程繁琐。也有会员表示,曾遇到过易通伟德拖欠退款、扣除高价手续费的情况。
针对上述消费者提出的诸多问题,伊通韦德官方并未给记者正面回应。
消费者:办卡“被骗”
“我在徐汇区一通威德店办理健身卡时,销售人员没有提供任何价目表,就说一张两年会员卡价值9200元。由于我要出差一段时间,所以我说回来后再申请。但销售人员坚称需要先交50元00元作为押金。签定金协议后,店家还给了我一张面值5000元的美容卡。 ”7月23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无怨言”。顾彦(化名),上海一照韦德“副会员”。
顾艳说,在伊扎维德店办完上述手续后,她又回去询问其他健身房的收费标准。与同龄人相比,她发现伊扎维德健身卡的价格更高,而且还赠送闲鱼一张面值5000元的所谓美容卡。只卖50元,我要求退款,但店家拒绝了。
“我拨打12315工商局投诉热线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后,易同伟德提出,之前的5000元可以作为两年的会员费,未缴纳的4200元可以免除。此外,他们还提供了退钱的方案,但是要30%的违约金,这两个方案我都无法接受在上海高青路一兆韦德健身会所打个篮球要多少钱,我都拒绝了。后来我也去工商部门要求调解,但由于易通伟德不配合,目前调解未果。”顾彦说。
顾燕表示,被“骗”签约后,要求退款的不仅是签订押金协议的准会员,还有签订合同的正式会员,而且区域不限于上海。还有青岛、宁波等地。
办卡已有一段时间的1M威德会员陈诺(化名)向记者透露,1M威德的销售人员通常会“诱导”消费者购买有效期较长的健身卡,理由是:时间越长,费用就越划算,然后再使用。这意味着您可以通过信用卡进行免息分期付款。 “我花了21512元买了一张10年的健身卡。但签完合同回家后,我又想了想,觉得时间太长了。第二天我就去商店要求退款,销售人员告诉我,注销卡会收取25%的罚款,同时工作人员建议,如果不想承担罚款,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转让健身卡。当前卡牌等级不是够了,还需要再付9660元升级卡就可以免费转。”
但据陈诺透露,进一步缴纳费用后,健身卡并未转出。 “因为涉及金额较大,我提出退卡,但工作人员说,如果我想快点退钱,会收取30%的违约金。为了拿回钱,我同意了,并且然后就扣除了近30%的违约金1万元。”
记者从陈诺处了解到,办卡之初,销售人员并没有明确告诉他这些苛刻条件,只是含糊其辞地表示,即使他没有时间或者不能继续用卡,也可以将卡转让给其他人或退卡。 “我退卡的时候,销售人员提醒我,合同背面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退卡要加收25%的罚款,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
上海另一家万亿韦德预售店(尚未开业)的准会员郝佳(化名)和张石(化名)也遇到过一些被“忽悠”的情况。 “那天去咨询时,我明确表示不能一次性支付几万元,但销售人员一再劝我分期付款,并让我刷信用卡试试。 。最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了近3万元,支付成功后在上海高青路一兆韦德健身会所打个篮球要多少钱,我给银行打电话,却被告知分期操作未完成。 ”郝佳告诉记者,最后店家可能觉得亏本,把费用退给了他。
记者致电伊扎威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即伊扎威德总部)了解情况。其客户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背景显示,顾燕退款事件被工商部门给予“无法办理”。关于此事,下一步将如何处理?该工作人员表示:“我接受顾言所说的起诉媒体或法院的说法,无论判决如何,我们都会决定,赔偿金我们没有意见。”同时,该工作人员一再强调,“这主要是顾燕想反悔,这是她个人的原因。”此外,对于其他消费者的退款,其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
律师:押金收取方式不合理
公开资料显示,一扎威德是上海一线健身连锁品牌,成立于2001年,主要提供健身服务及相关咨询服务。目前分布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宁波、青岛6个城市,共有120家分支机构,员工3000余人。
一位曾在1M韦德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健身行业,预付卡一直被视为一种对供需双方有利的支付方式:商家以促销的名义提前收取费用,这不仅降低了投资成本,还能培育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预付卡以相对丰厚的折扣享受健身服务。但现在情况已不再如此。 “行业里有一些情况我无法详细说明,但是现在退款纠纷很常见。要么直接拒绝退款,要么延迟退款,一旦退款,就会产生非常高的费用。”扣除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签订押金协议后要求退款的会员尤其是“准会员”不在少数,比如前述的顾燕。
这些消费者只签定金协议,未签合同,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未果后,这些“准会员”基本上都选择通过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发布自己的经历,或者自己组建群讨论对策。很少有人选择采取法律行动。意思是解决它。
北京志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存在预付卡退款问题,主要看客户与商户签订的合同中规定的退款条件。
调查中,记者获得了易通伟德与“准会员”签署的多份《入金协议》,发现协议底部的注释中有这样的表述:“如果会员逾期未签署正式会员协议因单方面原因,未支付尾款的,在押金缴纳日将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押金不予退还。
据了解,一扎威德通常会直接与客户签订合同,也会像顾彦一样在店内预售或未一次性全额付款时签订定金协议。记者查看一扎威德官网发现,截至目前,上海地区共有89家分店,其中预售店12家,经营店74家,试营业店3家。
但实际情况是,一扎威德要求消费者支付的押金大部分已经是全部会员卡申请费,涉及押金金额从5000元到2万元不等。
在赵占占看来,一兆伟德与客户签订的定金协议属于从属合同,这意味着合同双方在订立主合同时,为保证主合同的履行,合同中约定:甲方需向乙方预付一定金额的货币。当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应当收回该保证金或者作为担保合同。更重要的是,定金金额不得超过合同价值的20%,因此易扎威德在与客户签订《定金协议》时收取客户合同价值的50%甚至100%是极不合理的。 “超过合同金额的押金费用至少要退还给消费者。一般情况下,向工商部门报告后,工商部门应该依法处理。”
赵占占表示,一般情况下,考虑到风险规避因素,企业都会在合同中约定处理卡退款的条款,当双方签订此合同时,该条款也将生效。
至于收取的押金是全额还是准会员办卡费的50%,一扎威德总部客户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尚不清楚消费者和门店如何协商,“如果会员没有意愿,我们也没办法收他们的钱。”不过,对于退款问题,上述相关负责人并未直接回应。
行业:门槛低、监管难度大
目前,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流传着“万亿韦德投诉”等话题。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显示,3月26日至7月26日,4个月内共发生10起针对万亿韦德的投诉,投诉案件进展情况为正在处理中。而且,“伊扎维德健身”还被列入了平台公布的“黑名单”。
无独有偶,在黑猫平台上,记者发现针对健身房的投诉不少。 2018年7月,深圳田世界健身中心收到会员投诉,因因个人原因拒绝退款。 2018年5月,上海威尔斯健身也收到会员未履行承诺的投诉。
除了健身卡退款之外,健身行业还存在比较多被诟病的问题。
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在健身房健身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 “由于私教频繁辞职,工作交接混乱,购买的私教课程直到课程到期都没有人负责。现在我向俱乐部要求退款。俱乐部新教练认为,之前的私教课程教练的问题与他无关,要我自己承担损失,打电话给总部投诉也没有效果。”
对于私人教练频繁更替的情况,瑞尚私教工作室合伙人翁飞告诉记者,他离开上海一家大型连锁品牌独自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工作压力大、强度大、时间长。太长了。
此外,消费者还向记者反映,不少健身房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关门了。事实上,就在7月中旬,成都一家大型健身房健立方在没有通知会员的情况下突然关门了。 6月,南昌杜菲特健身俱乐部也被传关闭。
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国内健身房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小型俱乐部,主要是地区性的健身房,通常一个城市有10个左右的俱乐部。第二类是大型连锁健身房,在全国各地都有连锁俱乐部,如威尔士、1M韦德、浩沙等。第三类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俱乐部。它通过专注于某个特殊项目来吸引一批粉丝,比如专业瑜伽、专业泰拳等不同的服务特色。
由于健身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在上海高青路一兆韦德健身会所打个篮球要多少钱,加上大量竞争者涌入,国内健身市场日趋分散。此前,一家专注运动的服装企业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有规模优势的区域龙头企业已达十余家。他们总共拥有600多家健身俱乐部,但市场份额不足12%。
“行业门槛低、监管缺失是造成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中投咨询总监董晓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她看来,健身行业原本集中度并不高。由于门槛较低,许多小型健身工作室涌入市场,进一步瓜分市场份额,加剧行业竞争。另一方面,监管缺失导致行业违规行为频发。有些人甚至通过预售收回成本,然后卷款潜逃。
董小雷还表示,目前行业盈利模式不成熟也是健身房倒闭、预付卡退款困难的一大原因。 “售前和私教是健身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形式非常单一,周边产品占收入比例很小。健身房及其提供的服务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健身消费者。不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面临着一些盈利困难的问题,即传统俱乐部同质化程度高,市场受到新俱乐部的挤压,导致教练创办的工作室竞争激烈,严重依赖健身俱乐部的资源;教练到获客方面,很多教练缺乏管理经验;而像Keep等这样的互联网+健身,盈利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