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2日,苏宁以2:1击败广州恒大,首次夺得中超联赛冠军。 张近东给球队发来嘉奖令,其中写道:“夺冠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今年2月28日下午,江苏足球俱乐部(原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宣布旗下所有球队停赛。
资金捉襟见肘。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这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过去的“大话”必须为公司的生存让路。 毕竟,企业要生存下去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旗舰店,比只喊口号要实际得多。
2月25日上午,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拟转让其20%至25%的股份。 2月28日晚,具体收购事项得到确认。 深圳国资收购苏宁易购23%股权。
苏宁通过出售股票获得资金。 充其量,它可以提高公司的资产和盈利能力。 最坏的情况下,意味着昔日的零售之王已经衰落,需要外部输血才能生存。
中国零售业历史的一半依赖于苏宁。 苏宁曾是“购物中心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巨头,但在“电商时代”遭遇挫折,不幸落后。 这一代的传奇几乎已经成为过去。
1990年冬,南京江苏路与宁海路交叉口。
为了赚更多的钱,27岁的张近东辞去了国企稳定的工作,在南京租了一栋二层小楼,和弟弟张桂平一起做起买卖空调的生意。 由于位于江苏路与宁海路交叉口,张近东各取一字,命名为“苏宁角电”。
为了快速打开市场,灵活的张近东亮出了“三板斧”。
第一步是送货上门,免费安装。 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很多商品供不应求。 国有商场卖不愁,对消费者漠不关心。 苏宁率先提出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的方案,瞬间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件事是意外销售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旗舰店,反季销售。 苏宁改变了夏季销售空调的行业惯例,提前几个月向空调厂家订购空调,并在销售高峰时销售。 苏宁此举不仅减少了竞争,还大幅降低了空调的销售价格,使其在与国有商场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第三步,加大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 苏宁早期非常重视品牌推广和营销。 “想要过个好夏天,就去苏宁买空调吧。” “买一台制热空调,舒舒服服地过年。” 伴随着熟悉又朗朗上口的口号,空调通过苏宁相互配送。 走进千家万户。
几轮过后,苏宁横扫南京诸侯,逐渐站稳了脚跟。 到1996年,苏宁已是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在此期间,张近东也在谋划公司的转型。 1999年,张近东召集苏宁高层,宣布从家电批发向连锁零售转型。 当年12月,苏宁电器南京新街口店正式开业。 这也是苏宁的第一家旗舰店。
当苏宁将连锁触角伸向全国时,不可避免地与另一家连锁巨头国美电器发生冲突。 此时的国美在黄光裕的带领下已深耕行业数年,实力雄厚。
苏宁与国美展开家电零售的正面交锋,被形象地称为“美苏争霸”。
2004年,苏宁、国美在资本市场上市。 在资本的支持下,双方的竞争更加底气十足。 2005年,在黄光裕的亲自督导下,国美突然出击,在距离苏宁总部200多米的地方,直接在南京苏宁老家门口开设了一家家电卖场。 苏宁也不甘示弱。 次月,借北京苏宁安臻店庆典之机,将价格战带到了国美总部。
此外,苏宁、国美也在积极通过并购拓展版图。 2007年4月,苏宁公开承认已开始对大众电器进行财务审查,以期进行并购。 但年底,苏宁突然宣布停止收购大众。 苏宁发布消息的第二天,国美电器就宣布启动收购大众电器的谈判。 最终,财大气粗的国美以36亿元收购大中,比苏宁最初的出价足足高出20%。
上半年苏宁与国美的竞争中,苏宁在门店数量、营业收入等方面略显逊色。 转折发生在2008年底,黄光裕因非法经营等罪名入狱,终于给了苏宁反超的机会。
国美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而苏宁则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2008年,苏宁营业收入超过国美; 2009年底,门店数量超过国美电器; 2011年,苏宁营业收入近千亿,净利润接近50亿。 这也成为苏宁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
2012年8月13日晚,北京。
当晚,京东刘强东在北京办公室发布微博,“今晚我莫名兴奋。” 很少有人知道一场电子商务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次日十点,刘强东在微博上连续发两条微博,突然攻击苏宁。 京东承诺三年内大家电毛利为零,价格比苏宁连锁店至少便宜10%。
京东的突然出击让苏宁措手不及。 与京东的防范措施和提前谋划相比,苏宁显然准备不足。 直到下午4点,苏宁才匆忙做出反应,从15日开始推出史上最强促销。 如果苏宁易购的价格高于京东,它会随时调整价格。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815”电商价格战中,消费者不知道获得了多少实惠。 但凭借这场经典之战,京东一战成名,而苏宁则走了另一条路。 这也被视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分水岭。 新电商开始接管传统实体零售,迎来中国的“电商时代”。
刘强东后来评价,“一日之战不可能分出胜负,三年后才会分出胜负。” 事实上,这并没有花费三年的时间。 短短两年时间,京东就实现了对苏宁的全面超越。
2014年,京东的营业收入高达1150亿元,而苏宁的营业收入为1089亿元。 更可怕的是,京东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苏宁。 到2016年,京东的营收为2601亿元,几乎是苏宁1485亿元的两倍。
至于苏宁为何在电商时代落后,其原因很难解释。
一是起步较晚。 2005年,苏宁首次成立B2C部门,试水电子商务。 但其业务规模和辐射范围都极为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009年,苏宁推出电商平台苏宁易购,正式进入该行业,但这已经比京东晚了五年。
其次,战略定位落后。 苏宁击败国美成为家电零售龙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将主战场集中于线下,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在一线城市开店,而线上销售始终是主要因素。 店面销售的补充存在所占比例很小。 2013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21%,直到2015年左右,线上线下比例基本持平。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两会代表张近东多次向政府提出“电商税收”建议,希望从另一个层面阻击新兴电商。 但任何人都无法扭转时代发展的潮流。
战略上的蔑视,战术上的蔑视。 当苏宁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时,巨大的电商市场已经被淘宝和京东瓜分,格局几乎已成定局。 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让原本狭窄的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作为电商时代的追赶者,苏宁被抛在了后面。
2013年6月,苏宁推出线上线下产品同价策略。 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反而让线上线下业务相互制约,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2015年8月,苏宁与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 阿里巴巴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则以140亿元认购阿里巴巴新发行的股份。 几年后,苏宁陆续出售阿里巴巴股份,获利超百亿。
有人感叹,如果苏宁能收购鼎盛时期的阿里巴巴或京东这些还是自己的弟弟,中国的电商竞争可能会完全不同。
2020年11月12日,苏州奥体中心。
中超联赛决赛第二轮,江苏苏宁以2:1的比分击败广州恒大淘宝,夺得江苏队历史上第一个顶级职业联赛冠军。 赛后,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难掩激动和喜悦,并在集团内部下达颁奖令,通知全队颁奖。 ——谁也没想到,这将是江苏苏宁最后的辉煌时刻。
在国外,苏宁斥资19.6亿元收购的国际米兰足球队则频频传出财务危机。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目前已有财团开始与苏宁接洽,洽谈收购国际米兰事宜。 几年前,苏宁“太子”张康阳也在公司内部会议上高调宣传自己对国际米兰的投资。
“在整个华夏大地上,从来没有人做过、也没有人敢做过甚至被认为不可能成功的项目……但现在当你去意大利,当人们眼中提到苏宁这个词时,人们,充满了敬畏!”
2月19日,张近东在集团内发表集体问候讲话,“对于那些不在零售主赛道的,我们要主动减少、收缩战线,需要关闭的,要关闭、砍掉”那些需要被削减的。” 现在看来,足球事业显然已经脱离了主轨。
张近东的讲话意义明确。 自与京东的电商价格战以来,苏宁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投资领域令人眼花缭乱。
2012年,苏宁斥资6600万美元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
2013年,苏宁以2.5亿美元收购PPTV,进军视频领域;
2014年1月,苏宁以1000万美元全资收购满座网,并将其并入本地生活板块;
2015年底,苏宁斥资19.3亿元入股努比亚,进军智能手机市场;
2016年,苏宁通过PPTV收购龙珠直播;
2017年,苏宁以42.5亿元完成对天天快递的收购;
2019年,苏宁以27亿元收购37家万达店,并斥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
再加上对江苏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俱乐部的收购,苏宁多年来在各领域的投入超过400亿元。
这些并购投资中,既有团购、直播等热门行业,也有快递、超市等传统行业。 但并购完成后,各业务之间缺乏协调,有的甚至陷入严重经营困难,遭受严重亏损。 其中,天天快报亏损超过40亿,PPTV亏损超过10亿,极大拖累了公司业绩。
2021年1月,苏宁易购发布的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0年亏损39.53亿元至34.53亿元。如果算上营业外损益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旗舰店,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已连续六年为负值。
消息传出,苏宁易购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至6.46元/股附近,创2013年8月以来新低。
股票价格只是一个表象。
事实上,自去年11月以来,苏宁已多次遭遇流动性危机。 资料显示,张近东及其同伙已将苏宁控股、苏宁置业的股权质押给淘宝,质押股权金额高达10亿元。 2月10日,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直接将苏宁易购的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这更是罕见。
投资失败、经营困难、债务高企。 苏宁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
2月16日,国美电器老对手黄光裕服刑11年后正式出狱。
两天后,黄光裕发表了意气风发的讲话,表示将力争用未来18个月带领国美创造更大的辉煌。
苏宁和张近东的时间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