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唐伯虎
在宣布继续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同时,特朗普还明确表示,将于美国东部时间周二(5月8日)下午2点,也就是北京时间周三(9日)凌晨2点宣布伊朗核协议决定。
这比原定的12日截止期限提前了四天。
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目前正在华盛顿为挽救伊朗核协议做最后的努力,而英法德三大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外交希望早已十分渺茫。
即便他们能拿出让特朗普满意的所谓新计划,但伊朗是否会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伊朗外长扎里夫早已表示,拒绝做出改变,不会重新谈判。
伊朗军方的回应是“以色列从地球上消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伊朗外长扎里夫等官员的表态则更具实质性——若美国真退出,伊朗将考虑彻底退出核协议,并全面恢复浓缩铀生产。
特朗普为何对伊朗核协议如此不满?
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经过艰难谈判,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
根据协议,伊朗必须停止高浓缩铀浓缩活动,交出已生产的20%浓缩铀,接受国际核查等其他条件,并将其核计划限制在和平利用核能的范围内。
该协议限制了伊朗研制核武器的速度,西方也解除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恢复了包括石油交易在内的贸易。
就在协议达成前一个月,特朗普宣布竞选总统。
他的整个竞选活动都在抨击该协议“糟糕”、“愚蠢”、“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协议”和“存在灾难性的缺陷”。
这是竞选的要求,还是他真的相信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一下协议中最重要的“日落条款”。日落条款,英文名称为 ,是指合同中部分或全部条款终止的生效日期。
伊朗核协议“日落条款”规定,2025年协议到期后,伊朗可以恢复铀浓缩活动。
除此之外,协议仅要求伊朗将铀浓缩离心机数量削减三分之二,从约1.9万台减少至6000台,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则将保留。
因此,伊核协议实际上只是一个10年内限制伊朗核计划的阶段性协议,只是推迟了伊朗成为核武器国家的时间,特朗普对这一权宜之计的批评也是有道理的。
但除此之外,特朗普和中情局找不到任何借口来制造麻烦。
根据协议规定,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监督伊朗履行协议情况,并定期确认伊朗是否履行承诺。
但美国国内法另外规定,行政部门必须每隔90天向国会提交报告,评估伊朗是否履行了伊朗核协议承诺,以决定是否延长“制裁豁免”。
迄今为止,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发布11份报告,伊朗遵守情况良好。
包括近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自公布的据称“从伊朗仓库偷走”的半吨资料在内,都是2013年以前的伊朗核计划历史档案,已被伊朗自行封存。
[特朗普决心强行打破协议——但他不会立即发动战争]
但在此形势下,执政首年忙于减税法案、应对各种内部挑战的特朗普最终在今年1月宣布,美国将最后一次延长伊朗核问题制裁豁免期。
特朗普还将5月12日设定为修改伊朗核协议的最后期限。
如果届时还没有令他满意的修改方案,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
同样是伊朗核协议缔约国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均敦促特朗普留下,并建议通过修改和重新谈判该协议来满足特朗普的要求,从而维持该协议。
但即便如此,伊朗也不太可能同意。
如果特朗普不签署确认,美国将恢复对伊朗中央银行的制裁,此前受到美国制裁的其他400多个伊朗实体或个人也可能再次面临制裁。
至于美国攻击伊朗?那还太遥远。
但以色列仍有可能利用这一形势实施定点空袭。
毕竟早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就曾在千里之外发动隐形袭击,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37年后的今天,以色列已经拥有了隐形的F-35,从技术上来说,对伊朗发动突然袭击不成问题。
至于伊朗军方的豪言壮语,听听就好,阿拉伯国家70年来一直试图将以色列这个小国从地球上抹去,但最终在五次中东战争中失败,阿盟也解体了。
[与下层官员言辞严厉不同,伊朗高层领导人态度温和]
外界普遍认为,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将使该地区陷入战争边缘,因为德黑兰方面将立即重启核武器研制计划,进而刺激以色列做出回应。
欧洲三国试图留住美国,同时说服伊朗尽可能留在该协议中。
伊朗温和派总统鲁哈尼7日称,“如果伊核协议其他签署国能继续保障伊朗利益,那么即使美国退出,伊朗也不会抛弃该协议”。
鲁哈尼称:“我们对伊朗核协议的期望是我们的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和保障。如果其他签署国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美国退出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可以摆脱美国这个麻烦制造者。但如果我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将用自己的合法手段,实施自己的计划。”
这一并不强硬的表态背后,反映出伊朗当前的不利形势。
伊朗目前面临中东地区两线战争(叙利亚和也门)的恶果,以及多年积累的财政和经济压力,去年底今年初民众对食品价格上涨的不满引发了小规模的街头骚乱和抗议。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在2012年对伊朗实施的制裁。
【今天的欧洲看似小问题,实则关键问题】
由于伊朗拒不停止铀浓缩活动,安理会于2006年至2010年通过第1737号、第1747号、第1803号和第1929号四项制裁决议,不断加大对伊朗核计划的制裁力度。
不过,安理会制裁措施虽然力度不断加大,但针对的仍然是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以避免给伊朗能源产业、正常的国际经贸交流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当时伊朗执政的内贾德政府,也可以坚持以强硬手段回应强硬举措。
在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进展不大的情况下伊朗足球 强硬,尤其是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动荡的背景下,曾经是伊朗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早已与欧洲断绝关系)的欧洲终于采取行动,对伊朗实施了严厉制裁。
2012年1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包括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和转运原油和成品油;禁止为伊朗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禁止向伊朗出口石油工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在欧盟的资产等。
2012年10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扩大对伊朗制裁,包括将进出口禁令扩大至天然气;将对伊朗中央银行的金融制裁扩大至伊朗商业银行。
其中还包括,不允许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墨、铝、钢铁等原材料和半成品;禁止欧盟成员国企业为伊朗建造油轮、提供船舶建造和维修技术。
[2012 年欧洲制裁导致伊朗经济缩水一半]
由于受到美欧联合制裁,伊朗失去了各大保险公司对油轮货物的承保,导致大部分油轮放弃运输伊朗原油。
制裁还使伊朗面临财务结算困难,严重影响了外国石油公司与伊朗的贸易往来。
受制裁影响,伊朗石油日出口量从2011年底的220万桶下降到2012年9月的86万桶,降幅仅为40%,伊朗货币里亚尔2012年贬值近80%。
2012年以后,伊朗石油出口只能到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失去了原有欧洲市场的一半。
不仅如此,在制造业领域,伊朗制造商难以获得信用证书或预付款,导致正常贸易难以开展。
美国还将与伊朗有重要联系的欧美以外金融和能源机构列入制裁名单,并警告:“任何国家要么和美国做朋友,要么和伊朗做生意。”
2012年的欧盟制裁给伊朗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给伊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我不能兑换外币,不能购买消费品,我看到的只有物价上涨,工资却一成不变。”
2012年后,伊朗石油出口额从1500亿美元减少一半至750亿美元。
当然,描述得再详细伊朗足球 强硬,也比不上冰冷的数据,我们来看看伊朗人均GDP的历史数据(不变现价,减去通货膨胀率)就能明白一切了。
20世纪80年代初,即使是声势浩大的伊斯兰革命、美国实施的全面制裁封锁以及惨烈而代价高昂的两伊战争,这些天灾人祸,也没能阻止伊朗人均GDP翻一番,从2000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
历史油价曲线
其背后的驱动力,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持续和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然而,1985年,沙特、苏联加大石油产量,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崩溃,伊朗人均GDP迅速回落至2000美元,这也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两伊战争戛然而止。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油价低迷影响,伊朗人均GDP跌至1000多美元的低水平。
在21世纪初中国崛起带来的商品盛宴中,短短10年间,伊朗人均GDP从2002年的2000美元飙升至2012年的近8000美元,是中国的10倍,增长速度要快得多。
这真是伊朗的黄金时代!即使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只对伊朗的增长率产生了轻微影响。
当时执政的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中东舞台上游刃有余,以强硬的形象著称。
2012年后,伊朗人均GDP从8000美元跌至5000美元。
和大多数能源出口国一样,伊朗经济高度依赖石油,石油占该国外汇收入的85%和政府收入的70%。伊朗经济非常脆弱,要么繁荣,要么崩溃。
2012年欧洲对伊朗实施制裁,两年内伊朗经济和石油出口一落千丈,加上2014年油价暴跌,伊朗人均GDP从8000美元跌至5000美元。
【欧洲制裁解除当天,全伊朗欢呼雀跃】
这就是2012年欧洲制裁的威力。
制裁实施后,伊朗议会于2012年3月就一系列政治和经济问题对总统内贾德进行了质询,内贾德成为33年来首位被议会传唤的总统。
2013年6月的选举中,内贾德已连任两届,不得再次参选。
温和保守派候选人、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以大比分击败强硬保守派候选人,当选为伊朗新总统。
随后又于2013年11月达成伊朗核问题中期协议,并于2015年7月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2016年1月16日夜伊朗足球 强硬,对于伊朗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
人们或焦急地等待在广播前,或不断刷新新闻网站;咖啡馆里,电视机前挤满了兴奋的年轻人;德黑兰几条主要道路上,执勤警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这一次,人们等待的不是国足的焦点战,而是又一支“国家队”在维也纳作战的消息。
当地时间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好消息终于传来。
伊朗外长扎里夫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格里尼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同日解除与伊朗核问题有关的经济和金融制裁”。
尽管已是深夜,但激动的伊朗民众依然游行,挥舞国旗、燃放烟花,高呼“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万岁!扎里夫是我们的英雄!”
【了解欧洲的力量,就会了解伊朗现在的局势】
因此,伊朗问题的关键不在美国,也不在以色列,更不在于俄罗斯,而是取决于欧洲——英德法三大欧洲国家以及整个欧盟的态度。
因此,在伊朗核协议最后期限临近之际,英法德三国7日向特朗普发出最后呼吁,要求其不要退出该协议,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访美,为劝说美国留在伊朗核协议做最后的努力。
法德两国外长7日在柏林会晤,法德两国承诺无论美国是否退出,都将继续遵守该协议。
法国外长勒德里昂表示:“我们决心维护伊朗核协议。”德国外长马斯强调,欧洲盟友依然坚信挽救核协议可以“让世界更加安全”。
当前形势下,只要特朗普与欧洲盟友没有闹翻的意图,伊朗总体形势还是安全的,没必要胆怯或咄咄逼人。
就算以色列炸掉核反应堆,也只是泄愤而已,至于全面战争?还太遥远了!
但美国不懈单方面挑起新制裁的背后,隐藏着特朗普的大计划和美国极其现实的利益,值得深挖。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2018凤凰新闻客户端全新升级‼️
以品质和原料创造差异
创建优质内容
提供有趣的信息
更多明星代言“用品质和原料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