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中国足协也在官网发布了重要信息——《进一步促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办法》)。该纲领性文件列出了 35 条措施。其中,外界最关心的国足、联赛政策、青训发展三个重要领域都有明确的相关表述,以及国足的目标和2023年中甲扩军等内容。本赛季中超联赛,加强归化球员中国文化教育、引入青训联合补偿机制等都引起了网络热议。
早在2017年,中国足协就起草了《2020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2020年底,成年男子足球队将打入亚洲杯四强,跻身世界70强; U23亚洲杯 打进8强;为了全国奥运会,获得奥运会门票;国青队在亚青赛中晋级四强,获得世青赛参赛资格;国少队则在亚青赛中进入前四名,获得U17世界杯的参赛资格。但最终,各级国家队承担的六项重大比赛任务都没有完成。由此看来,如何落实最新的《进一步促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内容,是中国足协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加强国家队建设,更不用说国足进军2022年世界杯了
此次公布的《办法》提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家队的技术特点和战术风格。明确各级国家队在重大国际赛事中的近、中、长期任务和目标。男子国家队力争达到亚洲顶级水平,全力备战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和2023年亚洲杯,力争新突破。女子国家队力争达到亚洲领先水平,以参加东京奥运会为目标,争取好成绩。 (2023)
政策解读:国家队的表现是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未来三年,中国男足将参加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和2023年本土亚洲杯,中国女足也将参加东京奥运会预选赛。 。不过,在《办法》中,中国足协并没有对国足冲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提出硬性目标。其仅将本次比赛的目标描述为“力争新突破”。无独有偶,今年10月,国足在上海举行集训。当时,前往看望球队的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我们国家队的使命就是全力以赴确保晋级40强,力争进入世界前四”。杯子。”显然,即使增加了多名归化球员,足协对于国足能否晋级2022年世界杯也并不完全有信心。 “力争新突破”的说法,实际上为国足进军世界杯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相比之下,《办法》要求男子国家队力争达到亚洲一流的目标,似乎更加明确。然而早在2014年9月,时任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就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足球缩短与亚洲顶级球队的距离,“希望重回亚洲顶级水平”。十年后。”不过,根据2020年国际足协联合国年终世界排名,国足排名亚洲第9位、世界第75位。显然,这六年来中国足球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如今,中国足协《办法》再次提出了冲击“亚洲一流”的目标,但遗憾的是,这次足协未能在文件中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这难免让人对政策产生质疑。预期会产生怀疑。
推动职业联赛健康发展 2023年中超联赛扩容至18支球队
按照《办法》要求,做好职业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定位明确、衔接合理的职业联赛体系。到2023年,中超联赛将扩大到18支参赛球队,中甲联赛将扩大到20支参赛球队,中乙联赛将扩大到30支参赛球队左右(2023年)。对中超俱乐部实行“男足领先女足”模式,将组建职业女足作为进入中超俱乐部的条件之一,推动女足发展。 (2021)。
政策解读: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足协就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了“合理建设中超、中甲、中乙”的要求。系统”。 2016年,足协起草的一份《中国足球竞赛制度》曝光。当时,公布了中超、中甲、中乙明确的扩军时间表:2022年中超联赛最多达到18支球队; 2020年中甲联赛最多将达到18支球队,中乙联赛将扩大至40支球队。尽管今年年初不少中甲、中乙俱乐部退出了中国足球,而且疫情也让足球环境变得非常复杂,但中甲仍在按计划从上赛季的16支球队扩大到18支球队这个季节。事实上,这已经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中国足协扩大联赛的决心不会改变。
目前,中超联赛有16支球队,中甲联赛有18支球队,中乙联赛有21支球队,其中包括U19国青队。当然,足协坚持扩大三级职业联赛的初衷是好的。毕竟,韩国K联赛和澳超近年来的影响力逐年下降,这与联赛参赛球队的减少不无关系。这也和J联赛有关,J联赛有18支球队。与J联赛相比,中超联赛想要保持亚冠联赛排名榜首的位置,首先必须在球队数量上与J联赛展开竞争。为了保持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三级职业联赛也需要扩军。
然而,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年来,中国低级别职业足球联赛屡遭“寒潮”袭击。中甲、中乙一半以上球队存在严重拖欠工资问题,甚至不少俱乐部正在解散;更重要的是,随着中超限薪令的出台,大牌外援纷纷逃离中超。联赛品牌影响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俱乐部一刀切的中和名政策,也让不少20岁以上的球队和球迷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久负盛名”的名字。在中国足球正处于“寒冬”,活力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是急于扩军还是保住土壤?是大步流星、勇往直前,还是“广积粮食中国足球联赛扩军,慢慢称王”?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2019年,中乙联赛刚刚扩容至32支球队,一年后只剩下21支球队,其中包括U19国青队。这个教训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足球所谓的职业联赛其实并不“职业”。三级联赛的职业水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联赛扩张实际上就等于建造空中楼阁。
值得注意的是,在足协明确扩容计划后,有媒体报道称,联赛扩容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1赛季和2022赛季的联赛升降级名额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新赛季各级联赛的准入工作尚未启动。准入工作完成后,中国足协将围绕联赛扩容调整联赛升降级规则。
至于中超俱乐部实行“男足领先女足”模式,事实上,去年1月初中国足球联赛扩军,中国足协就发布了《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规定》,其中要求:到2020赛季,每支中超球队都将配备一支女足队,作为“女足队”。 “强制性标准”,但考虑到2020赛季疫情影响,这一要求并未实施。截至目前,仍有消息称,多家中超俱乐部尚未装备女足。不过,鉴于我国女足现状并不理想中国足球联赛扩军,这项学习欧洲联赛的政策推行起来并不容易。
大力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联合补偿机制再提
《办法》提到,要进一步完善球员注册和转会制度,确保“谁训练谁受益”,落实联动机制补偿和训练补偿相关机制;实施优秀年轻球员海外孵化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球员到足球队发达国家进行训练和比赛。 (2021)
政策解读:国际足联倡导的联合补偿机制一直是中小俱乐部收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国足坛,球员转会费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而且从来都不够透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足协的引援调整费政策的出台。为了避免缴纳机器费,国内顶尖玩家按照2000万元的“统一零售价”来计算。虽然最终交易双方皆大欢喜,但确实伤害了青训机构。去年,鲁能足校某身家过亿的球员完成了转会,但相关俱乐部只给了鲁能足校联合机制补偿2000万。消息传出,鲁能足校没有办法为他伸冤。显然,这种转会潜规则对于从事足球青训的俱乐部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作为中国足球青训的三大领头羊,鲁能足校、绿城中泰训练基地、崇明岛根宝足球基地培养的球员最多,但在青训补偿方面也吃亏最多。如今足协在《办法》中再次提到了联合补偿机制,但归根结底,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负责监管转会市场的中国足协还是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转让2000万元会员费是真实交易价格吗?
加强职业人才培养,培养归化球员国家认同感
《办法》提到,立足提高国家队和职业联赛竞技水平,促进国内球员成长,积极稳妥开展外籍球员归化工作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归化球员的中华文化教育,培养国家认同感。 (2021)
政策解读:事实上,近段时间,入籍苏宁球员的巴西外援特谢拉成为仅次于足协“史上最严限薪令”的热门话题。但对于年底合同到期的特谢拉来说,一旦入籍确定,哪家具乐部将为他支付高薪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毕竟,根据中国足协的“限薪”计划,中超俱乐部新签(或续约)外籍球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税前300万欧元;而如果俱乐部将归化球员注册为本土球员,其薪资标准也必须严格执行“单季度税前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标准。不管怎样,与特谢拉之前的薪水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有传言称,足协准备在特谢拉问题上出台“特谢拉条款”,无非就是让他脱离“限薪令”的范围。这也正是足协之前提到的鼓励球员合法参赛的“二...三方签约后引起外界强烈质疑的根本原因。不过,无论是哪一个中超联赛球队最终签下特谢拉,显然这种“特殊交易”的做法对其他中超球队非常不公平,也与足协在《办法》中所说的“积极妥善开展入籍工作”相悖。外籍球员并负责指导和监督”。
至于加强对归化球员的中华文化教育,培养国家认同感,这实际上是针对这样一个事实:归化后,现在的归化球员不仅在比赛中发挥不出战术上的核心作用,他们的能力和能力也下降了。地位与本土球员趋同。性政策。当然,对于那些非血统归化球员来说,加强自己的中华文化教育,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国家队层面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价值,而不是让昂贵的入籍手术最终化为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