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河令到东亚文化圈,探究嗑 CP 潮流的由来与发展

在东亚文化圈,“嗑CP”之风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圈,指两个角色(情侣)的配对关系,简称“CP”。

此前,许冠文曾两次关注过这种文化形式。第一次是在高中时期。同桌从日本漫画《黑子的篮球》中挑选了两个男性角色——青峰大辉和黄濑凉太,为他们写了一篇CP“同人小说”。“青峰大辉的性格比较霸气,黄濑凉太则比较文雅,有狂野的一面。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角色互补性,有一定可以挖掘的地方。”虽然同桌写的文章只是零碎的情景剧,但许冠文却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二次是他读社会学本科的时候,和一位研究生聊天黑子的篮球小说同人,得知对方在做“耽美文学是否对现实中的男同性恋有影响”的研究,他意识到一种流行文化是会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产生关联的。

2021年,想起两次与CP文化的邂逅,许冠文再度被“久违的好奇”勾起。他从朋友入手,滚雪球般采访了55位CP粉,其中女性53人,男性2人。大部分受访者一开始都很惊讶:一个不吃CP的男生,怎么会想了解这个话题?

为数不多的男性CP粉有两位,一位是女子偶像组合AKB48的粉丝,觉得成员们都漂亮又可爱,所以很支持队内CP;另一位是同性恋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伴侣和亲密关系,所以挖掘日剧中的男性CP来投射自己的情感需求。

为了让话题更加聚焦,两位男性CP粉的访谈内容没有被纳入分析。2023年初,这篇题为《CP:年轻女性粉丝的创作情感体验》的论文在《女性研究期刊》上发表。

原本只是例行调查,但在2023年10月,这篇论文突然爆红。这篇充斥着“青梅竹马”、“灵魂伴侣”等字眼的论文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点赞,引来“藑学者”的关注和调侃:“教授让我读的论文我一直拖着不看,CP上的论文我却看得很过瘾”、“看完哭了”。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CP”进行检索,按照下载量排序,《‘守住CP’:年轻女粉的创作情感体验》位列相关文献第一位。

对于人们为何热衷于支持情侣,一位受访者尝试给出答案:“我期望在情侣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交流和灵魂的共鸣。”现实生活中,婚姻是契约关系,爱情是复杂的奢侈品。在复杂且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世界里,情侣是“被构建出来的相对美好的事物”。

偶像团体成员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同的CP组合。(视觉中国/图)

“一些情感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许冠文不搞CP,自称是“局外人”。他对CP文化的深入了解,仅限于55位受访者。在研究网络上“CP”热潮时,他更关注背后的情感机制。在收集资料、设计访谈提纲时,他想和这些CP粉探讨的问题是:他们对这种爱情的想象是怎样的?

2021年,他即将开始撰写硕士论文。受法国社会学家伊娃·伊罗斯的《爱,为何伤害?》一书的启发,他想对爱情进行文化研究。伊娃·伊罗斯在书中讨论到,人们更换伴侣的频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而这背后是情感观念的转变。

在许冠文看来,“浪漫爱情”在中国似乎是一个舶来品。“民国时期,它是批判封建思想、鼓励女性逃离封建父权制的工具。鲁迅写《娜拉离开后怎么样了》,发现女性确实逃离了父权制,但又重新落入小家庭,依然受到男权主导的家庭观念的束缚。”许冠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七八十年代,我们接触到新一轮的西方文艺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人们又开始接受(婚姻爱情自由)。”

许冠文认为,“浪漫爱情”这个概念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就起到了反叛现有秩序的作用,并且很多时候与基于经济理性做出的决策相悖。

顺着这样的思路,他决定把当代中国青年的恋爱观纳入研究范围。他四处寻找,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话题:“我可以不谈恋爱,但我的对象必须结婚。”最直接的问题跳了出来:为什么他们如此乐意给自己的对象谈恋爱?为什么他们喜欢看别人谈恋爱,自己却不谈恋爱?

他请来老友Q做自己的第一位采访对象,两人在食堂一角相见,在愉快的氛围中聊了三个小时。CP圈讲究“自娱自乐”,也就是说,即便同为A、B两对CP,一旦顺序调换(比如“AB”派、“BA”派),也未必能聊得来。Q很少有机会和志趣相投的人聊天。

Q的暗恋对象是某男子组合中的一对同性恋情侣。许冠文最初以为对方喜欢的是年轻的男生,但深入交谈后发现并非如此。Q现实生活中的男朋友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士。Q之所以喜欢这对情侣,是因为他们不像成年男性那样刻意保持界限感,而是像小孩子一样亲密互动。“那就是她欣赏的人际互动状态,足够简单,情绪足够明显。”许冠文分析道。

“CP粉和CP的邂逅,可能是偶然的,她选择去进一步了解,或许是因为这个CP身上有某些品质吸引了她,她在那一刻得到了情感反馈,所以当下是积极、快乐的。随着她对这个CP的了解逐渐加深,背后的事情慢慢浮现出来。真正引发这种情感反馈的,是现实中某些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许冠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然而,经过几年的追逐,两人终于“完蛋了”(结局很悲惨)。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Q看最新综艺节目发现两人的互动变得不自然。“界限感非常明显,即使你没有意识到,身体的反应也很明显。”Q久久不能释怀。

受访者选择配对CP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人因为现实感情受挫,在相对理想、完美无缺的CP世界里疗伤;有的人现实生活压力大,逃到CP世界发泄;有的人只是看客。现实生活中,爱情或婚姻总是让人患得患失,而配对CP能让人客观看待一对CP的感情走向。

有时候,只要有趣就够了,主角从角色到演员,从现实到虚构,从当代到历史,各种意想不到的组合出现。

在视频网站上,贾玲与各路男星搭档,剪辑成CP视频,黛玉与伏地魔也受到网友青睐,被拍成反差CP。许冠文采访了一位喜欢伏尔泰与卢梭CP的女生,外界往往认为这两人不合,是一生的仇人。这位女生认为,历史化的感情背后还有更多解读的空间。“敌人的反义词就是朋友,(两人的关系)还有其他可能吗?比如,相爱相恨。”

黑子的篮球小说同人_黑子的篮球的小说_黑子的篮球小说受

古装剧《陈情令》两大主演成为众多粉丝组“CP”的对象(资料图/图片)

“你可以没有爱而活,但你不能没有爱而活”

很多人在送情侣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即兴而浓郁的幸福感。

许冠文分析说,这种瞬间的幸福背后,不仅有审美上的满足,还有当下感情状态的满足,当然也有人把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寄托在其中。

“(这种期待)在CP里呈现得非常具体,随着不断沉浸,具体形象由模糊变得立体,幸福感才得以延续。因为你可以不断探索黑子的篮球小说同人,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许冠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许冠文采访了55位CP粉后发现,很多人主动探索的CP情感已经溢出了常规社会生活的框架。许冠文的一位采访对象是韩国某男子组合两名男成员的CP,但并没有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定义为“浪漫爱情”,而是用日语单词“”来表达一种“大于友情,但小于爱情”的情感。

这对夫妇从小一起长大,团队成立时两人都不满 20 岁。采访者在筒房长大,童年时与一群孩子一起玩耍。她和这对夫妇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她说她对这对夫妇感兴趣是因为她和她(年轻的)朋友相隔很远,无法见面。她在这对夫妇身上看到了她所期望的那种亲人般的联系,”许冠文说。

许冠文关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发现很多人都被采访人的一句话所感动:“人可以没有爱,但人不能没有爱”。

“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说,CP文化的流行本身就代表着对异性恋浪漫叙事的反思。CP迷们不再满足于老套的浪漫叙事,而是希望发现独特的情感联系。”许冠文在论文中写道。

作为一名男性,许冠文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性别差异:女CP粉在浪漫化男CP时,往往会把牵手、拥抱等行为视为两人亲密的证据。许冠文认为黑子的篮球小说同人,这是典型的女性思维。其实,男生和女生在向同性表达亲密时,界限感是不一样的。

差异化的情感模式,造就了CP世界错综复杂的生态格局。

“你会看到CP文化本身就像一个小社会,有很前卫的一面,也有很保守的一面。”许冠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BL CP同人作品里,可能有一些很前卫的性别探索。保守的一面可能是我只消费异性恋CP,追随(社会)最大的主流。”

CP世界就像是一个多元自由的情感市场,但这个市场是否会影响现实中的情感实践,许冠文的调查未能给出答案。“我面对的现实,我有多大自由去做自己(情感)的实践,因人而异。”许冠文说,“但归根结底,还是幸福第一。”

南方周末记者 潘璇


上一条:篮球技巧教程:传球的艺术,像保罗、哈登、韦斯特布鲁克一样掌控比赛

下一条:爱德华、赤司征十郎、有田春雪:动漫中那些身高成谜的角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