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不是一名足球迷,甚至从未看过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我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
但我还是决定给《世界足球》写一篇文章。
2000年11月,《天下足球》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播。
20年后的11月,《世界足球》推出特别节目“20周年”,正如其中一期节目的标题所说,“世界很大,但足球是一家人”,这八个字,是足球的灵魂。
如果你对足球不感兴趣,那只有一个原因:你还没有领略到足球的真正魅力。
那是2013年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无意中看到CCTV5的一个片段——“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逐,也被放逐……”背景音乐是一首熟悉的英文歌《Of You》——那是《世界足球》为贝克汉姆制作的专辑《Becky 》。
直到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了贝克汉姆的足球生涯是怎样的,第一次意识到足球为什么受到全世界那么多人的喜爱,当然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国家的足球项目质量这么高。
后来我开始关注《天下足球》这个节目。
作为一个十多年的篮球迷,我忍不住要拿足球和篮球做比较。其实在我国,因为足球比较弱,篮球比较强,所以篮球和足球的受欢迎程度相差无几。但如果放眼世界,那么毫无疑问,足球是第一运动,没有别的了。
这是因为,在所有体育运动中,足球是最接近人类原始狩猎本性的运动。
但与此同时,现代足球的发展也让这项运动变得极为特殊。
正是这样的特殊性,导致中国足球深受其害。
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足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项多人参与的团队运动,每队多达11名球员,而同样是团队运动的篮球却只有5名球员,同时由于绿地面积足够大,人员位置也更加多样,战术也更加多样。
这意味着在足球比赛中,出色的个人能力很重要,但并不足以确保胜利。
足球比赛时间长、赛季长、多位置对抗、多战术竞争……这些都更深入地考验个人能力、团队协作、板凳深度、战术素质等。
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它最终演变成了一项足球文化的竞赛。
而这也正是中国足球的弱项。
过去在很多体育项目中行之有效的全民体制,即选拔一批人进行集中训练,类似“临时突击”的思路,在足球运动中却遇到了瓶颈。事实上,三大体育项目都遇到了瓶颈,但足球是最明显的。
回顾《世界足球》20年的历史,中国足球2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依然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两次被门柱挡出的射门。
20年过去了,大多数人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即便华佗还活着,也无法拯救中国足球。
这并不是说这是一种无法诊断的疑难疾病。
相反,我们知道疾病的原因,但短期内我们却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足球门外汉,我愿意分享自己的拙见。因为历史早已给出了中国足球所面临的困境的答案:
近代以来天下足球对比篮球,中国的大门在列强的枪炮下打开,遭受到降维打击。
所以,救国的第一步就是洋务运动——洋人的枪炮、战船那么厉害,我们也要学人家的装备。
中国足球已经学会了这一点,我们的俱乐部不缺钱、不缺装备,中超也涌现出了世界级的球员和教练,都是顶级的配置。
但事实证明这并没有什么用,问题的根源还需要更深的挖掘。
洋务运动失败了,人们认识到只学习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中国足球其实也在学习这一点。
现在很多球迷动辄就说“体制问题”,“体制”成了普遍的替罪羊,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足球是我们三大体育项目中市场化最彻底的项目,中超联赛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了CBA。
那么天下足球对比篮球,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吗?
我们再回到近代,从学习体制上讲,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后来的历史证明,是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思想的进步。
那么足球的意识形态运动是什么呢?
我们还在傻傻地等待十月革命的第一枪吗?
其实,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有那么多精彩的足球联赛,还有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这一切都是十月革命的连续音浪。
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奥复杂,足球的思想运动就是所谓的“足球文化”——你有多热爱足球,你够尊重足球规律吗,你真的有热爱足球的土壤吗?
如果想凭借少数人的暂时冲锋就打败全国人民对足球的热爱和新生力量的浪潮,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足球的规律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想走捷径、耍小聪明的行为,都会受到这一铁律的惩罚。
虽然我们有14亿人口,足球市场也十分繁荣,但我们真的有足球文化吗?我们真的热爱并尊重足球运动吗?
说实话,以我在这片土地上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我并不确定。
足球是公平的,体育结果也是公平的。
如果我们真的足够热爱足球,足够尊重这项运动,而不是尊重这项运动能带来的光环,那么理想的运动成绩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日本足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亚洲男足的最佳战绩是日本队创造的,亚洲首个世界足球冠军是日本女足拿下的,而继足球成功之后,日本又将同样的策略运用到篮球上。如今,日本男篮和女篮都对中国队构成了严峻而现实的挑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已经走过20年历程的《天下足球》对于中国足球人来说,犹如最后的伊甸园。
其实我发现足球和篮球确实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在中国足球这个领域,也还是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人。
比如评论。
我虽然没看过足球比赛天下足球对比篮球,但其实认识几位国内的足球评论员,因为他们很有才华。
黄健翔的激情评论人尽皆知,无需赘述。
必须向被球迷称为“诗人”的何伟致敬。
过去两年,乃至未来,你或许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听到过何伟这样的评论,比如“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西班牙人应该重新开始,毕竟向上攀登的路,比站在巅峰更精彩,不是吗?”
是的,第一次听到何炜的解说,我立刻就震撼了——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优秀的体育评论员,原来足球比赛还可以这样解说。
何伟丰厚的文学修养让足球解说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解说里有罗曼罗兰、海明威、鲍勃迪伦、莫泊桑,还有无数的欧美典故——只有欣赏这样的比赛、聆听这样的解说,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足球,什么是人生。
身为篮球迷,我忍不住拿来对比,回忆起最难忘的篮球解说语录,似乎只有“天呐”、“太厉害了”、“全力劈开华山”、“没有奇迹”……如此而已。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篮球比赛的节奏比足球紧凑,这或多或少限制了解说的发挥。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名资深篮球迷,我依然认为国内的足球解说水平要高于篮球,因为足球解说确实是欣赏性的,而篮球解说是娱乐性的。
继“诗人”何伟之后,又有一位足球评论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90后评论员苗林。
起因是上个月,也就是2020年10月份,一场中超联赛山东鲁能与河北华夏幸福的比赛,出现了巨大的判罚争议,解说员苗林赛后直接现场赋诗一首:
弯曲的木头弄直了总会弯曲,养狼当狗看家也难。
被墨水染成黑色的鸬鹚不会活太久,被涂成白色的乌鸦也不会活太久。
泡过蜜的黄连终究会变苦,强摘的果实永远不会甜。
好事总是由好人做主,没有哪个凡人能够成为神。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我才知道,苗林是中央电视台足球评论大会冠军,爱好讲评书,是单天放的弟子。
…
在中国,喜欢足球的人感觉很悲惨。
通过各种评论和《世界足球》,让我这个不喜欢足球的人对足球有了新的认识。
我还发现,在我们国家,在足球一直被嘲笑的20年里,原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真心热爱这项运动。
他们可能是导演、可能是记者、可能是摄影师,于是,他们把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浓缩成一档名为《天下足球》的节目;
他们可能是评论员,用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诠释现代足球,让足球无限贴近生活;
他们可能是最普通的球迷,一次次咒骂中国国足,却也一次次不远万里地为其加油。
《天下足球》是一档让人极度感性的节目。多年来,《天下足球》的文案和音乐都备受好评,充分展现了节目背后团队的热爱和品味。他们不仅极其熟悉足球和球星的个人故事,还熟知五大联赛的文化土壤。不少球迷直言,跟着《天下足球》听欧美歌曲,这是《天下足球》团队文化审美的综合体现。
感谢段璇、感谢《天下足球》编导团队,感谢你们贡献的无数经典——
最后一站海布里,最后一吻海布里。当烟花升起,亨利王在海布里的时代,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铭记。32岁的亨利坐在那里,深情回首,眼中只有22岁的自己。他是队长,他是领袖,他是传奇,他是射手,他是枪王。
——亨利,《谁能与我竞争》
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是被追求,也是被放逐;他在失重中重获尊重,在尊重中收获更多尊重;他会离开,也不会离开。他的名字叫大卫·贝克汉姆,他是一个感动世界的人,这一次,他是一个感动世界的球员。
——贝克汉姆,《海之影》
…
感谢足球的美丽。
我们欣赏《天下足球》,但无论是球迷还是节目组,都保持着默契的隐忍。
《世界足球》已经问世20年了,在世界足坛,五大联赛几乎总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欣赏、赞扬,但2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没看到多少中国足球的风采。
《天下足球》等了20年,上百期,还是没看到中国足球的亮点。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节目,有一群纯粹而富有诗意的足球评论员,有一大批抱怨却不放弃的足球迷,但我们就是没有任何足球可以展示。
我们多么幸运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世界足球”。
真可悲!我们只有世界上最好的电视节目“世界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