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队曾代表云南省
参加全国篮球锦标赛
九月的云南风雨难测,山雨随时都会降临。雨水刚停,场上的篮球似乎总是比太阳来得早,充满渴望的篮球少年们犹如雨后彩虹。
女篮球员:打了五年篮球,身体素质提高了很多,性格也没那么内向了。看妈妈打篮球打得好篮球架子怎么做?,就去学了。四年级的时候,我去贵州打篮球,看看外面的世界,感觉还不错。
男篮球运动员:希望取得好的成绩,在市赛上取得前三名。
雨后的桂花中学
树里里位于云南楚雄大姚县五龙口,是白草岭深处的一个彝族村落,桂花中学的篮球队员很多都来自树里里村。树里里是彝语,意思为炎热的村子。这里不仅炎热,而且十分偏远。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去五龙口村委会,要经过大姚县城、桂花镇,这段山路要开七八个小时,蜿蜒泥泞,一眼望不到头。
从村委会往下坡走,过了一座桥,终于看到了大山深处的篮球村——树里里。村子依山蜿蜒,没有笔直的道路,房屋散落,没有平地,但在这山的一角,却有一块完整的篮球场。
树里里村篮球场
桂花镇五龙口村村支书卢伟聪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那就是树里里村篮球队的队长。他说,树里里村虽然小,但在篮球界却是有名的村子,村级队还曾代表云南省参加过全国篮球比赛。
桂花镇五龙口村村委会书记陆伟聪:因为把村里最优秀的球员请到外面去打球,我们村的篮球队才能打到县级,当时我们还去广西比赛,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农民篮球运动会。
树里里村篮球队代表大姚县参加楚雄第六届全运会篮球比赛
篮球场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开辟脱贫致富之路
五龙口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委会所在地海拔近2000米,是典型的高寒高寒山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这里很少种植农作物。卢伟聪回忆说,村民们最早打篮球是1958年,他的父亲是当时的第一任村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到山外开会时发现了篮球,从此打破了山村的沉寂。
桂花镇五龙口村村委会书记陆伟聪:我们学校里建了一块泥地球场,篮球架是木头的,我们自己做的。当时我们是怎么解决篮球问题的?那时候不是篮球,是橡胶球,但是没有内衬。干活以后,村民们就可以在球场上打球了。
村民修建的土球场
木制篮球架
最初没有篮球,老村长就用布包藤条做成球,后来用猪膀胱做成球。队员们因为没有鞋,就光着脚打球。起初,村民们打球很散,没有组织。两年后,村里正式成立了篮球队。自从篮球出现后,村民们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老村书记张云成用猪尿囊做篮球
村民们不再懒惰,开辟了脱贫致富之路,篮球场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桂花镇五龙口村村委会主任杨从良告诉记者,村里每家每户都出钱建小学、修体育场、铺路。
杨从良:挖高尔夫球场的时候,没有路,高尔夫球杆都是从外面运到山上的,山路离村子有十多公里,比较陡,我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根一根地搬。
几天后,各家各户都出去搬进村子,大家一起打篮球,在球场上讨论村里产业的发展和大事小情,从此大家的凝聚力就更好了。
舒里里的村民聚集在法庭周围讨论
卢伟聪说,有了篮球运动,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桂花镇五龙口村村委会书记陆伟聪:这几年我们村农民的生活富裕了起来,因为跟外面的人接触多了,把一些先进的信息带进了村里。现在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住上了砖瓦房,村里的路也修好了,这些变化都和篮球分不开。
60年来,村篮球队历经无数风风雨雨,无数次新老更替,却从未间断。从2000年至今的20年间,他们参加了20余次县、州、省篮球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几十年过去了,打篮球从一种消遣,变成了周边村庄每逢春节最隆重的活动。
五龙口村委会每年春节(大年初一)都会组织全村篮球联赛。
篮球帮助他走出困境
让他记得回报家乡
因为篮球队,村里有两名学生考入了省外体院篮球系。20年前,大山里的人要赶着山羊、扛着篮球,来树里打篮球,要走十几个小时。20年后,大山里的人骑摩托车,一两个小时就能到。20年前,妇女不敢打篮球。20年后,全镇所有小学都组建了女子篮球队。
篮球场上,传球就是灵魂。在树里,篮球是整个村子的灵魂。一代又一代人都珍视它,谁也不想这个灵魂毁在自己的手里。陆云根是树里的00后,很小的时候就看着村里大人打篮球,自己也跑着学投篮。
卢云根:我小时候很喜欢打球,节假日就打球,早上五点起床,打到中午十二点吃晚饭,吃完饭再打到晚上六点。小时候我们都很穷,没钱买球,都是政府发的,大家就一起打。
卢云根回乡创办养殖场
凭借着多年球场上的经验,他在村里小有名气,外地球队来村里打交流赛时,一眼就看中了他,后来,他又被邀请到上海,代表嘉定区参加各种业余比赛。但外界阻挡不了卢云根回馈家乡的心。今年年初,卢云根回到家乡创业,办起了养殖场。
卢云根:我开了个网店,卖村里的土特产,希望改善一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因为我们这两年都是靠天吃饭,所以我回来发展点生意,找村里几个老人培训一下,给他们发工资。等回乡创业稳定了,生活水平提高一点再出去看看。
老一辈对篮球的热爱
现在接力棒已经传给了年轻人
当然,篮球在树里并非没有隐患。卢云根说,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上学,打篮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他希望能多挣点钱,在村里修建一些体育设施。
卢云根:村里缺少很多设备,我打算挣点钱在球场上装个太阳能灯,这样春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打篮球了。打篮球确实能交到很多朋友。每个村子都应该团结起来。我遇到的好事都可以和大家分享,不只是篮球的事,其他的事都可以。村里的(篮球)荣誉是几代人争取来的,不保护就没了。
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树里里拍摄了纪录片《篮球之乡》,村里的“篮球之父”张云成受邀出席一年一度的体育人物颁奖典礼。2013年,树里里村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凭借着名气,树里里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该镇桂花中学被大姚县评为篮球运动特色学校,校队教练张大雁说,老一辈人对篮球的热爱,如今也传承给了年轻人。
张大雁:树里村的学生基本功非常好,因为他们的祖宗都是打篮球的。我看学生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小的也有十七八岁。他们和其他村子的学生不一样,特别是篮球打得好。其他地方的学生篮球可能比女生弱,但是树里村的学生来这里之后,男生女生都会打篮球。11月份有个文体会篮球架子怎么做?,也是规模很大的一个会。会上他们带动其他同学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在球场上能吸引很多注意力篮球架子怎么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精神状态也提高了。
五龙口村,一座古老的彝族村落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过几代,树里里的村民会迁入城市,宜山的雄鹰会飞走,篮球队或许也不复存在。但篮球在这里的魅力,给村民带来的快乐,却会像树里里的山石一样永恒。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ID:)
制片人:高燕
策划: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