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何晨阳 谢建文 陆泽
一个铁环、两块木头、三块木板,能做什么?在西海固,它可以承载一个孩子的梦想。
12岁小伙王磊的“篮球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村山脚下的家里,一块用铁丝圈、两块木板、三块木板做成的篮板和篮筐几乎“承包”了他的童年。
这个地方位于西海固的核心区域,西海固的“西”取自西吉县。从西吉县出发王磊篮球去山西,要翻过几座大山,拐过几个弯,才能到达王民村。
虽然土地贫瘠,但这里却是篮球运动的“沃土”。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王磊6岁就开始打篮球。小学时期,他在村校的泥地操场上打球王磊篮球去山西,节假日则在家里的泥地院子里打球。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篮球。”王磊说,这块木质篮板是他亲手制作的。
在王雷看来,自己对于篮球的热爱,源自于父亲浓浓的爱。
“我花几十块钱买一双鞋,给他买一双篮球鞋却要花几百块钱。孩子有天赋,投篮准度好,只要他好好学习,我都会省吃俭用,养活他。”王亚东说,节假日期间,他常常放下工作,陪儿子练篮球。
王磊凭借出色的篮球技术多次成名。三年前,他打篮球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他与一名高个子男子较量,虽然身材瘦削处于劣势,但他动作敏捷,攻防兼备,即使累得满脸通红也不服输,俘获了不少网友的心。
一年前,王磊的打球视频在网上爆红后引发关注。他在给姚明发了“欢迎来到我们宁夏西吉”的邀请后,意外收到了一个签名篮球。母亲叶雪梅想把它当做珍宝珍藏起来,但王磊经常偷偷拿出来练球,如今签名已经磨损模糊。
“把球给我,我就得打。”面对妈妈的“质疑”,倔强的“篮球小子”自信地回答。
王磊在学校刚开始打篮球时,因为个子矮小,总是被学长们瞧不起。但当他主动挑战并赢了几次之后,学长们对他的态度就改变了。“我想证明我既可以当对手,也可以当队友。我速度快,灵活,抢篮板多,能帮助球队得分。”王磊说。
如今,让儿子接触网球的王亚东虽然已经无法抵挡儿子的进攻,但他依然是儿子心里的“巨人”。
“我在村里、镇上、县城都踢过球,爸爸当中锋,我是后卫,我们两个是一队一起踢球。”王磊说,“我经常跟大人一起踢球,以前需要爸爸介绍,现在不用他介绍,大家都很熟悉了。”
王磊心中的另一个“巨人”就是姚明,闲暇之余,他经常用父母的手机看姚明的比赛视频,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偶像的运球、投篮等动作,还经常问父亲“模仿的像吗?”
如今,王磊的“球技”不断精进,家里的“土篮球板”早已“退役”。去年11月16日,西海固历史上第一次告别绝对贫困,区域面貌也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推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王磊来说,与父母相比,自己在这个时代出生在西海固是幸运的。
西吉县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县295个行政村全部修建了室外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人均运动场面积达到2.2平方米。村里还对篮球场进行了硬化处理,安装了标准篮球架,让王磊有了更多打篮球的场地。
“以前我们每次打球都会满身灰尘,现在地面都是水泥地,不会呛着王磊篮球去山西,打不了球。”王磊说,他目前就读元和中学一年级,是班里篮球队的队长,去年率队夺得年级冠军。
元和中学校长金兴旺也是一名篮球爱好者,他不允许任何老师占用体育课。“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塑造品格,劳逸结合,孩子们学习才会更有动力。”他说,学校目前有篮球、排球等10个社团,分别由3名专业体育老师带队。
在学校的支持下,住校的王磊每天坚持练篮球两小时,在他看来,学习和打篮球并不冲突,对篮球的专注让他养成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热爱打篮球的西海固人,也有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王磊的目标很明确: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但与此同时,他也不会放弃对篮球的热爱。“学校篮球队马上就要招新队员了,我要加入校队,为学校争光”,他说。
这些年,王磊穿坏了20多双运动鞋,旧鞋虽然已经扔掉了,但原来用一个铁圈、两块木块、三块木板做成的篮板却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