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与体育总局强调:社会足球场必须高效利用,杜绝‘养草皮’现象

据新京报报道,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组织召开视频工作会议,总结前阶段社会足球场建设成效、经验和不足,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社会足球场,建立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确保运营机制灵活、现有场馆得到充分利用。

会议对社会足球场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让球迷感到欣慰。长期以来,“足球场不踢球”的现象屡见不鲜。 7月中旬,西安红旗体育场“不踢球”事件也引发网络热议。在足球名城西安,出现了“不准进场踢球”的规定,这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幸运的是足球球场图片,体育场后来决定实行常规开放时间,每天的开放时间为上午9点至12点和下午2点至8点——这种修正是必要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法院可以成为社会法院的有力补充。事实上,一些校园法庭向公众开放。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场所本身就具备社会体育场馆的属性。然而足球球场图片,也有不少校园体育场馆与世隔绝足球球场图片,甚至出现了对自己的学生“说不”的情况。 2019年5月,有消息称,某学校发布通知:为维护体育场草坪,禁止踢足球。甚至体育场的球门也被卖成了废金属。

职业足球的热闹背后,社会足球的尴尬可见一斑。

有关管理部门对类似现象予以重视并提出强制性要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很多城市足球场资源匮乏,尤其是足球不发达的地区,体育场馆所占比重更小。在我居住的南京,似乎有很多社会足球场,但踢足球的人却很多。我和一群足球爱好者每次踢球前都会预订场地,这是一项辛苦且技术性的工作,因为好的时段抢手,场地更是抢手。

人太多,地方却太少,这真是一个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足球场,那么广大足球爱好者将无处可去。

除了专业体育场馆外,社会体育场馆的数量和使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许多足球发达国家,业余足球也很发达,社会体育场馆普及率很高。

有媒体曾以“俯瞰东京,布满足球场”为题进行报道。在东京市区,除中小学外,位于公共区域、向公众开放、适合比赛的足球场多达113个,每个足球场都包含数个标准场地。

社会体育场不仅承载着足球爱好者的足球激情,更能容纳足球青少年的足球梦想。作为一个足球欠发达国家,无论是普及足球、培养足球人才,还是促进全民健身,都需要建设更多的社会体育场馆并利用好。但现实中,别说广建体育场受到房价等条件的限制,就连建成后的体育场如何正确使用有时也成问题。

相对而言,在一些商业社交场馆,这样的“管理任性”较少。这类体育场追求“上座率”和利润,自然要敞开大门,除非他们不在乎赔钱。但非商业性社会体育场馆的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属于国有企业集团的西安红旗体育场。由于此前曾有报道称踢腿曾造成人员受伤,因此必须全面禁止踢腿。

因此,要让社会竞争场“永远开放”,最终还是要摆脱僵化的管理思维,多一些公共服务理念,少一些本土意识。这次,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都在关注体育场馆关闭现象,做出强制性要求是好事,但处罚措施一定要设计好。为了使社会体育场馆克制管理任性,全心全意为运动员服务,还需要考虑将社会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纳入考核机制,施加压力,增加动力,从而遏制管理方法松懈、随意。

只有球场开放了,足球才能“踢”。一些地方当局和场馆经营者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吴丽川(媒体人)


上一条:2017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加拿大青少年队伍在日本名古屋斩获多项佳绩

下一条:巴林足协推迟联赛备战11月关键战,27人大名单公布延迟原因揭秘

友情链接